任琳
摘 要: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能很好地輔助地理教學,是地理教學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和手段。為了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簡單介紹地圖教學的“三步走”。
關鍵詞:地圖;三步走;圈圖;說圖;憶圖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承載著多種地理事物的地理信息,比較直觀地反映了各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內在聯系和發展變化等。如何在新形勢下使地圖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是我們地理教師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方向。我經過這兩年來的摸索和實踐,特別是在區域地理、國家地理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一條“地圖教學三步走”的教學方法,借以希望大家能提出寶貴意見。
第一步——圈圖
圈圖就是在學生閱讀教材時,將教材中所提到的有關地理名稱在地圖上用不同色筆圈注出來。這個過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前提和基礎,需要學生在地圖上找出相關的地理事物,并加以區分哪些是說明地理位置的,哪些是說明地形的等,用不同色筆在圖上圈注出來。這一步是最簡單的環節,可以采用不同的激勵措施,促進學生高效、有序地進行閱讀教材、圈注地圖。
第二步——說圖
這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本步要求學生將地圖上圈注的地理名稱有機地串聯起來,說明某地區或某國家的地理狀況。這一過程通過學生間的“說”,加強學生間的思維交流,合作共進。旨在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旨在讓學生揭示各地理事物的空間存在及相互間的內在聯系,以地圖為載體,以“理”貫穿教材,實現抽象向直觀的轉換。本過程需要學生間很好地溝通和交流,教師得創造輕松愉悅的環境,做學生的引導者和合作者。
第三步——憶圖
憶圖就是讓學生看空白板圖,回憶、展現各地理事物。此過程要求學生按照各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依次在空白板圖中說出或在頭腦中展現出各地理事物。再進一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此幅地圖,回憶各地理事物,以便加深對地圖的空間認識及其事物的內在聯系,形成空間概念,實現直觀向抽象的轉換,完成對地理知識的習得,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步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升華過程,教師應該做好指導和引導。
現以《日本》這節課的課堂實錄為例,解讀本文所述的地圖教學“三步走”的教學方法。
【激情導課】我們知道,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徹底失敗了。戰后的日本經濟一派蕭條,幾乎和舊中國一樣一窮二白。然而日本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一舉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什么原因?這與它的地理因素有關嗎?下面我們來學習《日本》這節課。
【學前提示】同學們在閱讀教材過程中,要認真地、獨立地完成圈圖任務。注意用不同色筆圈注出與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形、氣候及城市等相關的地理名稱。
【激勵措施】比一比,看一看,哪些同學圈注的地圖清晰明了,且速度又快。這些同學將在說圖環節給予優先發言權。本環節用時10—15分鐘。
【第一步圈圖】本環節要求教室安靜,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圈圖要求。教師靜靜地巡視,觀察學生的進度,了解學生的圈圖情況,并確認圈圖效果較好的同學(評價圈圖效果好的同學,形式可多樣化,如教師確認、學生確認、小組評議等。確認同學名單可及時公布,也可延緩至說圖時公布,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緒)。
【第二步說圖】小黑板展示說圖提示:
1.看圖3-1說出日本地理位置對日本地形、氣候的影響。
2.看圖3-8說出日本地理位置、資源狀況對日本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分布的影響。
此說圖環節又分三步。第一步是學生自說,看圖闡述所圈注地理名稱間的聯系;第二步是學生小組間的交流合作,共同規范本組闡述語言;第三步是優先者發言(有時也可找其他同學),依圖闡述各地理名稱間的聯系,代表本組學習討論的結果。多位學生發言后,班內學生評價、整合最終學習結果。
小節:(可由教師或學生或師生共同做小節)
日本位于亞洲東部,隔日本海與俄羅斯、朝鮮、韓國相望,隔東海與我們中國相望。它是亞洲東部的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其附近的3900多個島嶼組成。地形多山,且多火山、地震。日本是南北狹長的島國,跨緯度廣,大部分位于北緯25度至北緯45度之間,分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征。
日本海岸線曲折漫長,有眾多優良港灣,海運便利。由于日本自然資源貧乏,大力發展海運,進口資源,依靠自身豐富的人力資源、發達的科技,發展加工經濟、外向型經濟。(本環節用時25分鐘左右)
【第三步憶圖】本環節又分兩步。第一步學生看空白板圖回憶、自說,內化同學們共同學習的結果;第二步是憶圖,學生閉上眼睛回憶地圖,并說或默想地理名稱及相間聯系。
本環節用至課堂結束。剩余教學內容(如東西融合的文化、主要的城市)及練習在下一課時進行。
通過以上這三步教學,很好地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的有效工具,培養了學生一定的地理學習方法和技巧。并通過“憶圖”,能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能,這對他們今后的繼續學習會有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 河南省溫縣溫泉鎮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