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今天聽了光輝老師執教的《楓橋夜泊》和鳳艷老師執教的《別董大》兩節古詩課,眼前一亮。通過多次接觸這兩位老師的課,感到這次的課新穎而獨特,令我大開眼界,學到了不少知識。老師們認為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首先: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很難與詩人形成共鳴;其次,由于古詩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甚遠,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于詩義的疏通理解,至于詩的背后意蘊和情感更加難以理解。今天光輝老師的第一節古詩課卻打開了學生的心扉,一起與作者飛入遙遠的古代,一起去感受他的孤寂憂愁的思鄉感情。
本詩圍繞主題,在“眠”字上做文章,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本次教學老師緊緊抓住“鐘聲”這一中介,引出了一系列與鐘聲有關的詩句,最后導出了本詩,引題可謂新穎。
接著光輝老師引導學生進入詩中,讓學生感悟此時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最喜愛誰來陪伴。老師緊緊圍繞“眠”讓學生感悟張繼的無奈,進而把握古詩的基調,最后通過學生的練習,感受到只有鐘聲是張繼的唯一伴侶,光輝老師執教的這節課結尾具有一種超越作者的意旨和情意的張力,讓學生在陶醉中回
味,在震撼中徹悟。總之把張繼的愁表現的一覽無余,使學生能夠入情入境的朗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鳳艷老師這堂課的主題是讓學生“走進送別詩、感受送別詩”,因此,在教學中整節課緊緊圍繞“送別”這一主題展開,創設送別的情境;在學詩時引導學生感悟送別時的情誼;朗讀和寫話都圍繞送別,主題突出,結構完整。
為了在教學中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真正地去感
悟詩情,張鳳艷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課前、課上閱讀補充資料,為學生深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作鋪墊。
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張教師引導學生走進送別的場面,用有效的朗讀讓學生感悟作者的心聲,通過對古詩的學習方法的復習指導,來加強古詩的自學和理解。整節課的教學,學生都處在積極主動的地位上。
這節課的另一個亮點是引導學生感悟、理解送別詩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通過品讀、想象初步感知景物描寫在情感表達中的作用。從而烘托出詩人的心情,接著一個小練筆,把學生從憂愁的境地拉了出來,也奠定了此時詩人對董大的勉勵,從而使文章的詩風一掃以前的憂傷,變得樂觀自信,這正是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情感,接著一個小游戲,通過對送別詩的對比閱讀,讓學生比較不同送別詩所表達的情感,深化對古詩內容的理解,落實本節課的內容。張鳳艷老師的講課日趨成熟,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總而言之,古詩作為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被吟唱千古,相信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感受古詩的節奏韻律,將會激起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區包鋼二十
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