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媚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學生的影響極其深遠。一個善于提問的老師,在課堂中就能打開學生求知的天窗,反之,就會終結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數學;思索;空間;學生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去克服這一不良現象呢?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
一、在提問中給學生思索與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好課堂提問尤為重要,這有利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培養。如果是一些選擇性的提問,就會讓學生禁錮在給定答案中去判斷。例如,在課堂中經常聽到:對不對?是不是?這些簡單的問題,不具有思考性,無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回答時,無須思考,也無法思考,只能機械地作出應答。這些提問,在數學課堂中就應減少或避免。換一種問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學生的一次計算板演,讓學生判斷對錯時問“對不對”,就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如果換成“他做的與你的一樣嗎”,這樣有了比較,學生就會去觀察、去思考。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就要精心地去設計每一個問題。提問方式上盡量具有思考性、啟發性,提問的節奏上盡量做到窮追不舍。這樣的提問,就會打開學生的思維,他們要去想,要去思索,才能找出答案,在提問中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在探究中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探究性學習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探究活動,就應給予學生探究的空間與時間,讓其去思考、去思索,而不是簡單的合作,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所安排的探究性活動就是測量所給定圓的直徑和周長,然后去發現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如果在活動中教師告訴學生先干什么(測量周長與直徑),再干什么(用周長除以直徑得出比值),最后干什么(觀察這個比值,告訴學生這就是圓周率),這樣的探究性活動就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活動,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活動中教師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因此,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不能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
三、在應用中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具有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在給定的數學信息中,就要讓學生去觀察、去思索,然后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切忌教師的包辦代替。設計練習題目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能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運用,通過思索、思考,找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不搞題海戰術,不機械訓練,不重復練習。例如,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后,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設計測量學校操場跑道周長及面積的活動方案,再根據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計算,這樣有利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教師要做好引導,不能直接給予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思索,找出最佳方法。因此,在設計應用練習時,教師就要充分的考慮,避免機械重復的練習,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平常的數學課堂中,多給學生思索與思考的空間,讓他們有時間去思考,從而學會思考,這對他們的影響極其深遠。
(作者單位 陜西省鎮巴縣永樂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