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章
摘 要:多媒體課件能把課文中所描繪的客觀事物或現象通過形象、聲音、色彩等方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因而,合理、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感受,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提高;效率
一、創設情境,活躍課堂
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活躍課堂,能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展現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利用多媒體圖文、音像并茂的特點,能把教學中的抽象化為具體、深奧變得簡單。教師用掛圖、板書講不清、道不明的重難點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能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在語文活動中獲得快樂和享受,多媒體音畫、動態結合,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為學習課文內容埋下伏筆。
二、音畫并茂,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得到發展,多媒體可以圖文、音畫并茂,激發學習興趣,變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容。如《自己去吧》一文中,小鴨歷盡艱辛自己學會了游泳。沒有游過泳的學生很難想象出學游泳會碰到哪些困難,這時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小河中“河水嘩嘩地流著,時而急時而緩,小鴨在水中搖搖擺擺地游著,水沖過來,沖走了小鴨,它急忙把握好方向,水又沖過來,小鴨一個趔趄,它急忙穩住。終于,它游得很穩了。”學生被聲音、畫面牢牢地吸引住,仿佛身臨其境也理解了小鴨學游泳的艱辛:把握不好方向,可能會撞上石頭,可能會嗆水……小鷹也經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飛翔,看到了美麗的景色。多媒體出示俯拍的山川、河流、田野、城市等風景,并配上優美的音樂。俯瞰著美景,聆聽著音樂,仿佛自己也變成了小鳥,正舒展著雙翅,無拘無束地飛翔著,時而俯沖向大地,時而沖向云霄,真可謂:“天高憑鳥飛”,多么自在,多么逍遙,我想,學生此時對小鷹會飛后的那種自豪感,是遠非語言能表達的。
三、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能力較強,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變抽象為具體,變靜為動,化枯燥為生動,化難為易,從而突破教學難點。如《陽光》這一課中的句子:“河面閃著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的理解是難點。教師用多媒體呈現這樣一幅畫面:太陽照著長長的小河,河面上金光閃閃,波光粼粼,風兒一吹,水面微微蕩漾。從而使學生明白了“河面閃著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的具體含義。
四、化靜為動,激發寫作靈感
學生的學習內容——文字,是抽象的,靜態的,而直觀的、動態的事物更能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多媒體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
問題。
如教學《小松鼠找花生》一課時,為了使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境,我采用了以演代讀的方法,領悟課文內容,知道小松鼠為什么沒有找到花生的真正原因,再讓學生戴上頭飾表演小松鼠找花生的經過,進一步理解課文內涵,明白花生的果實是長在地里的。通過花生的果實再聯想到還有哪些植物的果實也是長在地里的,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躍躍欲試,舉手說:果實長在地里的有蘿卜、地瓜、大蒜、土豆、紅薯……接著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生再次觀看小松鼠找花生的過程,看完后,以“小松鼠找到了花生”為話題,口語練習,夸夸它。
生1:小松鼠,你真行!
生2:小松鼠,你善于動腦筋,想辦法,我愿意與你交朋友。
生3:小松鼠在小鼴鼠的幫助下,明白了花生的果實是長在地里的,它很快就找到了花生,真聰明。
不斷地培養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為學生的口語表達、寫作打下基礎。
五、情境再現,加深理解
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中,先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明白烏鴉是怎樣喝著水的。再讓學生準備小石子、小瓶子、水,自己動手操作往小瓶子里裝小石子,觀察水發生了什么變化,從中體現當時烏鴉喝水想辦法的情景。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上只有經常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總之,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能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感受學知識的樂趣,走向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 陜西省鎮巴大池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