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美術課程教學是藝術色彩很濃的課程。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課程能讓學生對事物的審美修養得到塑造與提升。通過藝術,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創新,感知到美術對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美術課程;開展形式;審美修養
中學美術課程是基礎性的、必須修學的具有濃濃的藝術色彩的教程。現如今的美術課程與以往不同,不再只是注重基本知識的教導,而是逐漸向學生的美術描繪表現力、圖像設計能力的運用、對美術進行欣賞并加以評述、對美學的綜合思索以及探索能力的方向邁進。因此,美術課堂教學要聯系生活美、自然美,讓學生愛生活的同時,感受到美的魅力與修養。美術課程的教學宗旨不是按照“美術家、畫家、藝術家”的目標去要求、培育學生,而是讓學生能在美術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學習到“美”的實質,領悟美的真諦,進而有審美的素質和能力。
一、引導式的課堂教學
引導式的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有一顆“感知美、發現美”的心靈,引導學生能夠從生活中、學習中以及其他渠道看到美。審美修養和能力的具體培育要求教師多給學生創造美的源泉。在美術學習中,不要抱有地域的局限觀念,而要吸取豐富的美術知識,多學習國外的優秀美術文化,進而從豐富的美術知識領域中,提升學生對事物各種美的感知境界。教師要聯系生活美、自然美,引導學生探索美的所在,感知美的本質,領悟美的真諦,在有了審美的素質和能力之后,在美術創造上也會有更多的創意。
二、情景式的課堂教學
情景式的美術課堂教學宗旨是讓學生有對美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美術課程能塑造學生的行為和個性,能實現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在中學美術課程課堂教學的開展中,不僅要有對美的感性認知,還要有實踐美的特性和能力。對美的實踐,是學生體驗美、感知美的實質的方式。例如:在講解美術課程中“畫、做、印”時,學習的是繪畫與手工被糅合在一起的知識,紙版畫比較隨意,此時,教師要放開對學生的約束,讓學生嘗試用其他的材料來當作畫畫的底版,進而大膽地去想象、去畫畫,感知到美學的無處不在與彈指之間的特性。學生可去大自然的廣闊空間中搜集一些樹木的葉子當作模板,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用提前準備的剪紙,涂上顏色并用紙進行拓印,畫面呈現的效果前所未有,這樣紙版畫的課堂教學就直接地被引出來了。隨之,教師讓學生將水粉涂在從大自然中收集到的葉子上,進而呈現出美術關于美的意境。通過這種實踐式的美術教學,學生的美術才能得到了表現和展示,學生對美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育。
三、因地制宜式的課堂教學
同樣的,在中學美術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者,是一座連接學生與知識的橋梁,教師要做好“橋梁”,減少學生“走錯路”的現象。教師要以“對美的探求者”的角色展現在學生面前,進而帶領大家共同去探索美、創新美。在探索美的過程中,教師要用因地制宜的方式開展美術教學。在一些條件相對不是很好的中學,美術教學的設備比較少,教師在開展美術課程教學時很難有全部的材料,例如:刻刀、畫筆、橡皮泥、顏料、畫紙等,如果材料不全怎么辦呢?此時教師就需要用因地制宜的方式開展美術教學了。例如:在講解關于小型的雕塑作品的制作的時候,如果沒有橡皮泥,學生可以用食用的土豆、蘿卜等來代替橡皮泥,這樣也可以制作出很出色的作品。總之,教師要根據美術教學的條件或情況,來開展因地制宜式的美術課程的課堂教學。此外,因地制宜式的美術教學,還要求教師調查好每一個學生的美術功底,進而根據不同底子的學生,開展因地制宜式的有目標、針對性的美術教學,爭取幫助不同美術層次的學生都學習到“美”的實質,提升學生審美的素質和能力。
開展中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僅有修養學的意義,也有美學的意義,是學生得以全面發展的有力的助推器。所以開展好中學美術課程的課堂教學是有很大意義的,也很重要。使其得以很好開展的措施有:引導式的課堂教學、情景式的課堂教學、因地制宜式的課堂教學。旨在使學生在美術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學習到“美”的實質,領悟美的真諦,進而培養審美的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蒙玉川.優化課堂教學資源 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淺談中學美術課改的誤區及對策.科技信息,2009(11).
[2]趙江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反思.科學咨詢,2008(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