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劍/攝
主持人語
精神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中國精神生長于中國大地,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運一同脈動。從根本上說,培育和強化中國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整體建設、總體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精神的力量源于信仰的忠誠,源于實踐的砥礪,源于歷史的感知。弘揚中國精神,就是要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用中國歷史培植中國精神的根。這是時代賦予中國精神的鮮明主題。

中國夢呼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依托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一方面,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精神引領實現中國夢的實踐;另一方面,必須全面落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扎實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用實現中國夢的輝煌成就托起中國精神。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得越好,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成效越大,每個中國人的人生越出彩、夢想越能成真,中國精神就越剛健昂揚。
一個民族的進步精神,首先要在該民族的先進分子中得以奉行。中國精神能否發揚光大,關鍵在黨的先鋒隊作用發揮得如何。當今社會,堅定精神高地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更加復雜的形勢,怎樣做一個精神高地的堅守者已成為重大課題。人民群眾從先鋒隊的身上看到了中國精神,就能夠更加堅定愛國主義精神,更加激發改革創新精神,同心協力為中國夢奮斗不止。

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大力弘揚以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精神。但是,我們還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核心”和其他部分的關系:一方面要維護愛國主義和改革開放這兩個“核心”的地位,注意發揮其“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關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其他因素和成分的地位和作用。以勤儉為例,它雖然不是中國精神的核心,卻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基礎。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中間一直傳誦著關于勤儉美德的動人故事和處世格言,例如,“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等等。中國共產黨人九十多年的奮斗史,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也都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歷史。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僅僅是GDP的增長,更重要、更帶有決定意義的是文化的復興。而文化的內核是核心價值觀,是基于核心價值觀所形成的中國精神。
弘揚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家園,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僅僅是GDP的增長,更重要、更帶有決定意義的是文化的復興。而文化的內核是核心價值觀,是基于核心價值觀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弘揚中國精神,是進一步凝聚和團結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共同奮斗的現實需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征途中,如何凝聚億萬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如何激發億萬人民的創造和活力?離不開偉大的中國精神,尤其是愛國主義精神。
弘揚中國精神,是進一步動員和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攻堅克難的緊迫要求。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已經進入攻堅期、深水區,激流涌動,暗礁橫陳。如何攻堅克難、破礁除險?同樣離不開中國精神,尤其是改革創新精神。改革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基石。中國精神是托起中國夢,成就美麗的人生、美麗的中國的強大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