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
會寫飛揚文章的作家寫不出《貝多芬傳》,光理解古典樂的音樂家也寫不出《貝多芬傳》,即使集寫作和欣賞于一身的還是未必寫得出《貝多芬傳》。除了以上兩種才能,寫這本書還需要一樣東西:尋找真理的勇氣,而且要和貝多芬身上所擁有的一樣多。
真理就在那扇門的背后,但是那扇門在深不可測的懸崖最底部,要忍受無邊無盡的黑暗和孤獨,才有可能下到最底部,打開那扇門找到真理。這一路上,除了一顆勇敢的心和堅強的毅力之外,什么都不能攜帶。實在太難了,不是嗎?所以從古至今就只有一個貝多芬,他找到了音樂的真理,成就了他“樂圣”的名望。傳記作者羅曼·羅蘭在書中透露出的對貝多芬的崇敬無處不在,他簡直把貝多芬放到了和上帝一樣的高度。如果貝多芬真是上帝的話,那他的音樂就是神諭,而羅曼·羅蘭則扮演起了教堂里傳教士的角色,在上帝和人類之中搭起一座橋梁。我相信羅曼·羅蘭到過和貝多芬同樣遠的地方,也找到了音樂的真理,否則你怎么解釋他在本書中對貝多芬音樂的透徹理解?簡直像被樂圣附體一般。
貝多芬用音符來創作交響曲,而羅曼·羅蘭用的材料則是文字。閱讀此書不亞于欣賞一部完整的交響樂,沒有平常讀書時的那種自然鎮定,而是始終心生澎湃,坐立難安,看完本書竟有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
高中生·青春勵志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