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俗語,也稱俗話、俗言,包括與人民生存、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環境、氣候、時令、農桑、醫療、飲食、風情等多方面的內容,是人類基本生活實踐活動的產物。有關醫藥衛生的俗語,內容廣、范圍大、數量多,幾乎囊括了中醫學的病因、病機、藥物、治則、治法、宜忌等眾多領域,涉及中醫學預防、治療、康復的整條鏈帶體系。研究俗語與醫學的關系,對于全面認識中醫學產生、傳播、普及與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征得溫長路教授的同意,從2013年第7期起,將選取國家新聞出版署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向全國推薦的優秀科普圖書之一的《俗言俚語話養生》中的部分章節連續刊發,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溫長路,筆名寓愚、文苕。
作家、教授、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長期從事醫學教育、臨床、科研、管理工作。除有眾多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發明專利外,還連續創作、出版了一批將文與醫融為一體的科學小品。已公開發表各類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種。
哀樂失時,殃咎必至
[俗語本義]
悲哀和歡樂都要適度,過分了必然會帶來災禍。
[流行示例]
《左傳·莊公二十年》:“寡人聞之:‘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閆少校《情志因素導致疾病發生發展》:“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醫療實踐中,早已認識到情志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春秋戰國時的《左傳·莊公二十年》已指出:‘哀樂失時,殃咎必至。”輝先《你不養生,生不養你》:“三害者,邪念、煩惱、嗔恚也。獨抱濃愁無好夢,哀樂失時,殃咎必至。”《糖尿病新天地》2007年第7期《卷首語》:“早在兩千年前,就有“哀樂失時,殃咎必至”的記載,開始認識到情緒與健康的關系。現代醫學證明,保持輕松愉快的情緒勝過任何靈丹妙藥。”
[醫學意義]
中醫學認為,每個正常的人都存在著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習慣上把它們稱為“七情”。在通常情況下,七情作為人們對外部世界產生情感的表現形式,并不引起疾病發生。當外界的刺激強烈,某種情志表現非常突出時就引起相關臟腑的氣血紊亂,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生。《靈樞·本神》中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靈樞·口問》中則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醫學研究發現,超出正常范圍的情感造成的強烈刺激,能導致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和血管調節功能的失常,根據感受刺激的程度和人的耐受能力,輕則使人的身體感覺到各種不適或誘發相關疾病的發生,重則引起血壓的大幅波動,使人的顱內壓升高,便會突然發生中風昏厥,或直接導致腦溢血、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而死亡。《儒林外史》中寫的范進老來中舉,因興奮過度而瘋瘋癲癲的故事、《三國演義》中寫的諸葛亮三氣周瑜,使一位年僅36歲的年輕英雄盛怒之下墜馬身亡的故事和《紅樓夢》中寫的那位憂愁善感的才女林黛玉因心事不遂,郁郁而亡的故事,都是歷史上“哀樂失時,殃咎必至”的生動寫照。現時生活中也不乏哀樂失時造成人生悲劇的例子,有球迷看到自己的偶像進球、彩民突然中了大獎、牌迷連續贏了牌而過于興奮引發的中風偏袒乃至死亡的事不時有聞,笑死的人、氣死的人、愁死的人、嚇死的人也不是個案。
[相關鏈接]
哀樂失時引起突發性死亡的例子很多,有因于極喜的,如1982年,在智利舉行的世界杯足球賽中,當東道主球隊把球踢進對方球門時,有一位叫路易斯的老球迷竟高興得狂笑起來,結果當場興奮死亡。有因于樂極的,如2008年7月,當土耳其球隊歷史性地進入歐錦賽四強之后,其足協主席哈桑在和球隊主帥特里姆共進晚餐慶祝球隊取得的最好成績時,突發心臟病而死亡,年方52歲。有因于怒極的,如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在于祁山與其對壘的陣前痛數曹魏的罪狀,把魏國軍師司徒王朗羞辱得無地自容。王朗一氣之下,大叫一聲跌死于馬下。有因于極驚的,如1999年6月,一名染著艷紅色“沖天式”怪發、抹著“石膏板”樣白臉、涂著烏黑色嘴唇、穿著超短裙、露著肚臍眼的妙齡女郎突然出現在湖北棗陽市某農村呂老太家時,把一生沒有見過“大世面”的呂老太太當場嚇死。有因于極憂的,如1999年6月,湖北武漢市一位家長因孩子高考估分未及清華大學分數線感到“絕望”,于當晚喝酒后發生腦溢血死亡……這種情志失常,發生于一念間的人命關天的事,在生活中還能找到更多的例子。
俗言俚語話養生
——樂極則悲
[俗語本義]
縱樂過度或歡樂到了極點,就會走到它的反面,招來傷悲或導致可悲事件的發生,是物極必反思想的一種表現。也有作“樂極生悲”、“樂不可極”、“樂極悲生”、“樂極必生悲”的,表達的都是相同的意思。
[流行示例]
漢·劉安《淮南子》:“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明·吳承恩《西游記》第91回:“兄弟,不必在此叫喚。師父樂極生悲,已被妖精攝去了!”《禮記·曲禮》:“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7卷:“黃勝終日穿花街過柳巷,在院子里婊子家行樂。常言道:‘樂極悲生,生出一身廣瘡。”清·蒲松齡《醒世姻緣傳》第8回:“誰知天下之事,樂極必生悲,順溜得極了就有些麻煩,大約如此。”
[醫學意義]
從生理上講,人的大腦中存在著主管快樂和痛苦功能的兩個神經區域,它們是緊密相連的近鄰,相互之間的距離不足半毫米。平時它們之間互相配合、互相約制,共同控制著人體情緒的平穩。當快樂或痛苦中任何一方的刺激表現出強烈時,就會越過邊界騷擾到對方,使對方的功能表現出興奮來,出現高興過度的人反流眼淚、痛苦過度的人而發出傻笑的反常現象。這種刺激越強烈,給對方造成的影響也越大,樂極生悲、悲極見樂的事自然就發生了。中醫學認為,喜樂的情緒與心的聯系最為緊密,樂極首先會影響到心的功能,使人表現出心緒不寧、坐臥不安、失眠多夢、健忘失記等一系列癥狀來,乃至出現精神錯亂等。此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安定情志,運用心理和藥物療法的結合,盡快使患者的心理趨于平衡。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任何一種情志的異常變化,導致其功能超出本位的正常調節范圍,表現出過度、過分的活躍來,都有可能造成相關臟腑的損傷,引出相應的疾病來。
[相關鏈接]
17世紀,歐洲統治者根據“樂極生悲”的醫學道理,發明了一種置人死地的“笑刑”:在人的腳底涂上蜂蜜、白糖等美味涂料,讓山羊舔食,從而引起受刑者奇癢難忍、狂笑不止,最后一命歸西。在實際生活中樂極生悲的事也時有發生,如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因過于激動而引起心臟驟停;孕婦,因過于興奮而引起流產;手術后不久的病人,因突然的高興而引起疼痛加重,甚至使手術切口裂開;骨折整復后的病人,因狂笑不止而引起重新錯位;患有疝氣的人,因情緒大起大落而引起疝囊增大。就是身體正常的人,也不宜大喜大悲。情緒失常,對進食、工作、思維、學習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心理學專家們建議,人們要用平靜的態度對待人生、對待生活。笑比哭好,樂比悲好,好心情是重要的,這是常理,但重要的是掌握合適的“度”,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向極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