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張紅霞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河南 中牟451450)
MVC 設計模式: 是一種架構型設計模式, 它本身不引入新的功能,只是指導我們把Web 應用結構做的更加合理,實現邏輯與頁面相分離。
功能型設計模式:如單例(保證類的實例唯一)、工廠(選擇實現)、值對象(封裝數據)、DAO(屏蔽變化)等等。
架構型設計模式:結構性的設計模式,只是讓程序更具有結構化。
Java 中MVC 來源思路及進化過程:Servlet =Java + HTML 字符串,問題產生了,由于拼字符串太麻煩→解決方案:HTML 獨立出來從而得到→JSP≈HTML+Java 腳本(問題又產生了,能解決Servlet 問題,但是帶來了頁面和邏輯混雜)→解決方案:MVC(指導我們讓Web 應用程序結構更加合理)。
①Model:VO+邏輯層:可以理解為后臺部分。
功能:封裝應用狀態、響應狀態查詢、暴露應用功能。
②View:視圖層的三大功能,典型的如修改頁面,觸發事件而不處理,純jsp 自己處理,提交給Controller 處理。
功能:產生HTML 響應、請求模型更新、提供HTML 表單用于用戶請求。
對比: 純jsp 頁面中事件處理與頁面展示混雜在一起,MVC 中事件處理由Controller 承擔,從而達到邏輯與頁面相分離的效果。
③Controller:事件處理過程。
功能:驗證HTML 請求的數據、將用戶數據與模型更新相映射、選擇用于響應的視圖。
View 用戶請求到控制器,控制器狀態改變通知Model,Model 主動通知View 說Model 自身已改變,View 主動去Model 里面去狀態查詢。
下面先看個標準的MVC 單機版的示例:
Eclipse 本身就是基于MVC 做的,例如當我們打開Eclipse 時修改編輯區的代碼時,左邊的Navigator 視圖和右邊的Outline 視圖等都會自動更新而隨著編輯區的代碼改變而改變。實際上這些窗口觀察的都是同一個Model,即觀察XX.java 代碼文件的內容,這種多個View 觀察者觀察同一個Model 文件的在設計模式中也有個設計模式與其對應即觀察者設計模式。
觀察者設計模式Java 代碼示例的如下:
(1)根據前面的內容抽象,首先必須有個被觀察的對象,即目標對象叫做MySubject.java:
觀察者觀察的為目標對象的內容Content, 當內容改變了即有人setContent 需要通知所有的觀察者。
(2)其次應該有些觀察者,叫做MyObserver:

MyObserver 實現一個update 回調方法, 即MyObserver 去觀察MySubject,觀察到后采取的處理即這個update 方法。 這里的觀察者又有兩種模型,一種是被觀察者主動推過來的消息即推模型,另一種就是觀察者主動去拉內容即拉模型。 其實觀察者模式也叫出版訂閱模式,推模型即訂報的意思,即報刊發行商將報紙送上門服務,拉模型即某個時刻大家主動去報刊亭買報的這種模型。
(3)客戶端測試代碼,Client.java:

首先創建一個目標對象,然后創建三個觀察者,然后注冊觀察者相當于訂報紙,然后報社出報紙即內容改變時觸發觀察者,當被觀察的對象改變時需要通知觀察者也即對應MySubject.java。
代碼輸出結果:
wwu 推過來的====null
wwu 主動去拉====觀察者模式
lsi 推過來的====null
lsi 主動去拉====觀察者模式
當將Client.java 文件中的MyObserver ob2=new MyObserver("lsi");、和subject.addObserver(ob2);注釋掉時,輸出結果中間2 行隨之也不顯示出來,即所謂的lis 退訂。
③改進的版的MVC
在Java WEB 開發中會產生一個問題: 就是為什么Model 會主動通知View 自身已經改變了呢?因為Java 中標準的MVC 起源于Swing,這種標準的MVC 只能適應于單機版,在WEB 開發中無法實現,因為WEB 是基于請求應答模式的環境,Model 不會在沒有請求的情況下直接通知View 自身的改變。
在實際開發WEB 應用的時候, 由于無法按照標準的MVC 去實現,通常我們會把邏輯部分轉移到邏輯層去實現,所以Model 就退變成只用來封裝數據,也就是我們常寫的VO;此時View 一般不直接和邏輯層交互,所有跟邏輯層的交互都由控制器來實現,View 只和控制器交互。
改進版后的MVC 一般實現方式:View 用JSP 來實現,Controller由Servlet 來實現,Model 由JavaBean 來實現。
[1][美]Robert Lafore.計曉云,趙研,等譯.Java 數據結構與算法[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