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春
【摘要】《產品質量法》施行二十年來,在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發展,現行的《產品質量法》尤其是對產品責任的規定相對粗陋,已然不能適應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因此總結其不足,并不斷加以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產品責任;生產者;銷售者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0025-01
一、我國《產品質量法》對產品責任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簡稱《產品質量法》)所指產品責任即產品侵權民事責任,指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傷害或者該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損害,缺陷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依據法律規定應該承擔的侵權責任。針對生產者和銷售者,立法上做出了不同的產品責任規定。
(一)生產者的責任
《產品質量法》第41條規定產品生產者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即只要其生產的產品存在缺陷,且缺陷是產生損害的原因,即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二)銷售者的責任
《產品質量法》第42條區分了兩種不同的情況下,銷售者承擔的不同產品責任:一是由于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承擔過錯責任;二是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承擔過錯推定責任。
(三)生產者和銷售者在產品責任中的關系
《產品質量法》規定產品使用人有權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主張權利,但擇一告訴。產品使用者可以綜合生產者或者銷售者的住所地、經濟實力、舉證責任等情況,從便于訴訟、執行等因素考慮,確定生產者或銷售者作為被告訴訟。
二、《產品質量法》對產品責任規定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議
(一)對生產者沒有明確界定
《產品質量法》對產品做出了詳細規定,但是何為生產者沒有明確界定。如實踐中比較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很多公司、企業為提高生產效益,將產品委托他人加工制造后,標注本公司的商品標識進行銷售。《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產品侵權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以產品的商標所有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的批復》規定,“任何將自己的姓名、名稱、商標或者可資識別的其他標識體現在產品上,表示其為產品制造者的企業或個人,均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的‘產品制造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生產者。因此,產品標識的生產者符合《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生產者要求。產品的實際制作人,亦符合產品質量法關于生產者的要求。出現兩個產品生產者的時候,誰是適格的被告,兩者之間處于何種法律地位,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從更有利于維護產品使用人的合法權益角度考慮,應賦予產品使用人完全的訴權,享有選擇告訴兩者其一或者將兩者作為共同被告進行告訴的權利,兩者之間應承擔連帶責任。因為如果產品使用人僅享有告訴商品標注生產者的權利,在糾紛解決后,標注生產者同樣可以依據《合同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向實際生產者追償。同時在處理產品質量糾紛案件時,因實際生產者未參與訴訟,未進行答辯,如果產品使用者和標注生產者之間惡意串通,達成賠償協議后,標注生產者據該裁決內容進行追償,將影響實際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因實際生產者未參與產品質量訴訟,亦不利于案件事實的審查,也會浪費訴訟資源。
(二)對進口商的產品責任存在立法缺位
目前,我國沒有關于進口商產品責任法律地位的規定。依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生產者應該是實際生產產品的人或者在產品上標注自己為生產者的人。進口商屬于產品從工廠到購買人中間諸多流通環節中的一個參與人。從產品使用人維權角度出發,如果向產品生產者主張權利,因其在境外,訴訟時適用不同的法律制度,交通費、訴訟費的投入較大,維權周期較長,維權成本較高,且訴訟結果無法保障。如果向銷售者主張權利,銷售者如有證據證明其沒有責任,同時告知產品生產者的具體情況,依據法律規定不需要承擔責任。如果產生這種情況,客觀上將使產品使用者維權無門。筆者認為,對進口商應作出有別于普通銷售者的法律規定。從產品責任訴訟的雙方主體博弈實力對比上,產品使用人處于弱勢地位,同時其又是受害人,法律規定上應適當傾斜。同時,進口商是與境外供貨商直接簽訂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兩者之間存在實際交易關系,依據雙方之間簽訂的合同,進口商主張合同權利或者侵權損害賠償相對于產品使用人,具有更優勢的地位。因此,法律應作出規定,將進口商視為產品的生產者,承擔生產者的責任。
(三)生產者和銷售者適用不同的過錯責任,易導致使用人權益受損。
《產品質量法》關于產品責任的規定,系為保護產品使用人的合法權益,賦予其可以從有利于本人的角度出發,選擇告訴銷售者或者生產者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在先行理賠后的追償權。但是從節約訴訟成本的角度出發,從便于產品使用人權益維護的角度考慮,如果法律將生產者和銷售者作為產品責任的共同被告,由最終責任者承擔賠償責任,另一方承擔補充連帶責任,則可以最大限度保障產品使用人的權益,節約訴訟資源,同時也避免了生產者承擔適用無過錯責任,銷售者適用過錯責任,適用標準不統一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依據《民事訴訟法》“一事不再理”原則,產品使用人依據現行法律規定,擇一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告訴后,出現被告無償付能力,但是又喪失了向另一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告訴的權利,弊端較多。
(四)對銷售者范圍界定不明
《產品質量法》沒有規定銷售者的范圍。商品從出廠到投入流通前,可能存在諸多銷售環節,最后流入消費者手中。對于中間環節的銷售者,是否屬于《產品質量法》規中定的銷售者,能否作為銷售者被起訴,是否屬于《產品質量法》規定產品責任的適格主體呢?筆者認為,如果將中間諸多環節的經營者理解為《產品質量法》規定的銷售者,一方面產品使用人對產品的具體流通環節不甚了解,維權存在困難;另一方面諸多銷售者之間互相推諉,加重產品使用人的維權負擔。進一步而言,諸多銷售者之間處于何種訴訟地位,是共同被告還是只能擇一告訴?如果共同被告,因銷售者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因此,不存在諸多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制度;如果是擇一告訴,產品使用人要證明其是銷售者,證明其有過錯,證明自己受到的損害,這樣對于產品使用人來說要承擔的法律義務過多。因此筆者認為《產品質量法》規定的銷售者,只能是與產品使用人發生直接交易的銷售者,不應包括產品流通環節的其他經銷人。
三、完善產品責任法律制度,保護產品使用者合法權益
《產品責任法》中對于產品責任的相關規定主旨在于發揮對產品使用者的損害救濟和安全預防兩大功能。只有真正從保護相對弱勢的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清晰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范圍(如生產者、銷售者),明確不同的生產者和銷售者的過錯責任,才能將損害降到最低點。事實上,任何的事后補救都是“亡羊補牢”。在筆者看來,建立產品質量強制保險體系,是現有條件下真正達到安全預防目的的最佳途徑之一。目前,我國采取產品質量抽查制度,確保產品質量合格。該制度下保障產品質量合格,一方面需要抽檢機構盡職履行自己的職責,一方面需要生產者具備良好的商業道德操守。商人逐利是本性,不可能每一個生產者均具備良好的商業道德操守。在此情況下,即使抽檢機構盡職履行自己的職責,也無法保障所有的產品均是合格出廠。設立產品質量強制保險體系,企業用較小的商業利潤,支付保費,降低了企業產品責任的風險;同時也使得產品使用人的權益得到更有保障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