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慈
【摘要】稀土是21世紀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國是稀土的供應大國,卻不具備對稀土的定價權。本文首先總結我國稀土定價權缺失的表現,進而從定價模式,供求關系,貿易媒介和政策監管角度分析我國稀土價格受控的成因,最后從自治組織和非自治組織兩個角度,探究使中國定價權回歸方法,以維護中國在稀土貿易中的權益。
【關鍵詞】稀土貿易;定價權缺失;原因分析;應對措施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0047-03
一、引言
稀土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15個元素以及鈧(Sc)和釔(Y),這17種元素的簡稱。
稀土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廣泛地應用于新材料領域,能顯著改善原產品的質量和性能。稀土無論在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等傳統工業,還是在混合動力汽車、超導、飛機、軍事制導等高新技術領域均有廣泛地應用,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的基礎原料,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新材料之母“。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世界,作為“21世紀的黃金”稀土,其戰略價值更加不容忽視??梢哉f對稀土有了控制權就意味著未來對高新技術、軍事有了控制權,也就意味著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處于更加主動地位。
二、稀土定價權及其缺失的表現
定價權一般僅指為給商品確定價格的權利,即由誰定價。從宏觀上講,定價權是一種影響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能力。從微觀上看,定價權是在企業能夠在國際貿易中爭取有利自身的成交價格和條件,有效地管理國際市場價格風險。
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當某一供應方的供應量占據一定市場份額時,該供應者就能通過改變影響產量來影響產品的價格。也就是一定程度的壟斷,可以影響價格。我國是稀土供應大國,稀土資源產品產量占世界稀土商品量的80%至90%。從理論上講,應該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影響稀土價格的能力。但從稀土貿易的實踐上看,一直以來,我國稀土價格與其真實價值背離,定價權缺失。
本文通過中國稀土出口價格與國際稀土價格、其他資源性商品價格走勢的比較以及宏觀市場供求狀況和微觀貿易實踐四個方面說明稀土存在定價權缺失的問題。
(一)出口價格低于國際稀土價格
與國際稀土價格相比,我國稀土氧化物(除氧化鈰)出口價格很低,圖1顯示,2004-2009年間我國稀土出口價格一直低于國際稀土價格,僅在2006年出現了價格回歸,中國稀土出口價格背離國際稀土價格的現象長期存在??梢?,中國在稀土市場上沒有定價的權力,貿易條件惡劣,一直受制于國際市場的需求方。
(二)與鐵礦石相比,中國稀土賣方壟斷勢力沒有體現
資源性商品因資源分布的地區差異,會使某些國家或者地區具有該資源的壟斷優勢。壟斷優勢可以使貿易商品價格高于其產業邊際成本從而使供應者獲得市場利得,這種差別定價能力即“賣方壟斷市場勢力”。(孫澤生,《》)鐵礦石和稀土同為資源性商品,鐵礦石的定價權長期被三大礦業巨頭掌控,雖然中國稀土儲量位居世界第一,卻不具備稀土定價權。表現為從2003年開始,國際鐵礦石價格已連續5年大幅度漲價,每年漲幅為8.9%-71.5%不等。而中國稀土的價格雖然在2006年以前有所回升,但從2007年底,稀土價格持續下滑,如圖1所示。
(三)宏觀上,稀土寡占市場結構,對國際市場價格缺乏積極影響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應國,中國稀土產品供應量占全球總需求量的85%以上,出口量占國際貿易的63%以上,稀土出口貿易市場集中度非常高,屬于寡占I型市場結構。然而,在我國稀土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增加的同時,稀土產品的出口價格卻沒有得到提升。統計資料顯示,從1990年到2005年,我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l0倍,可是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64%。2007年下半年稀土價格更是出現了大跳水:原礦從7.6萬元/噸降低到了6.4萬元/噸,我國稀土出口企業的經濟效益降低,利潤空間壓縮,陷入了多生產,多虧損的惡性循環。
(四)微觀上,稀土出口企業間低價競爭,談判能力喪失
中國稀土行業,企業眾多、集中度低。2009年,中國有稀土冶煉、開采企業1000多家,應用企業1000多家,其中年處理能力在2000-5000噸的企業只有十幾家。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缺少聯合,為爭奪訂單,常常競相壓價,喪失了稀土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的談判能力,企業紛紛在利潤上進行減讓,以至于稀土行業利潤率一般只有l%一5%,經濟利益受損。
三、定價權缺失原因分析
中國稀土定價權缺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概括起來,主要有定價模式不科學、供求失衡、生產技術落后、缺乏有效的貿易媒介和政策監管等。同時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共同導致我國稀土定價權缺失的現狀。
(一)定價模式不科學
1、從定價模式上看,國內企業大多采取傳統的定價法,即成本導向定價法。用公式表示為:價格=成本+利潤+稅金。這種定價模式忽視了稀土原礦開采具有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外部性。中國稀土價格核算中一直以來沒有將資源和環境的成本進行核算,使得稀土產品出口價格被低估。
2、我國稀土廠商眾多,基于國內惡劣的競爭環境,為了獲得訂單,國內企業采用低價競爭的策略,紛紛在利潤上進行減讓,以至于稀土行業利潤率一般只有l%一5%。價格嚴重低于國際價格。
低價競爭策略,使企業成本核算不計環境資源成本,價格低廉,根本無法體現稀土戰略價值。
(二)供求關系失衡
國際稀土價格采用的是國際資源性商品定價的一般模式即供求定價。供求關系不平衡是導致了我國定價權長期缺失根本原因。國際貿易中,稀土供求不平衡體現在兩個方面:總量和結構。
1、從總量上看,據統計,世界稀土市場每年需求量折合稀土氧化物約為8萬噸~9萬噸,目前中國稀土冶煉分離能力已經超過10萬噸,且中國稀土產量呈現逐漸增長勢頭,2005年以后產量更是持續保持在10萬噸以上,我國國內稀土的消費量與中國每年快速增長的稀土產量相比,尤為不足,必然導致出口增加。國際市場上,供給增加,長期大于需求,導致產品價格偏低。
2、從結構上看,國際消費市場處于寡頭壟斷,國內生產企業完全競爭。
從消費角度,國際稀土資源需求方市場經過幾十年的兼并重組,現已掌控在美、日、法的少數幾家大型稀土產品企業手中。他們消費量約占全球稀土產量的35%,國際稀土需求方處于寡頭壟斷市場格局之下。
從生產角度,我國國際層面的總產量雖具有壟斷地位,但并不反映其真實的微觀市場結構。在微觀層面,資源性商品市場內,生產、加工、流通貿易、零售和消費等環節可能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和不同的市場結構。稀土在國家層面上結構異于微觀結構是造成中國大國喪失話語權的最重要的原因。從微觀層面上看,中國稀土行業具有集中程度低、總體規模較小、分布較為分散、管理混亂的特點。處于國內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中國企業為自身增加盈利,采用低價競爭策略,競相壓價得到中國企業削弱了國際談判能力。相反,目前世界上的稀土需求方非常集中,美、法、日稀土需求占據79.1%,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使得他們易形成價格聯盟,從而操縱稀土價格。
(三)生產技術落后
稀土產品根據加工程度的差異一般可以分為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和稀土功能材料產品,前者屬于產業鏈中的低端產品,后者屬于較高端的產品。從產業鏈角度看,從初級產品到高新材料產品,它的價值通常呈現裂變增長方式。中國稀土企業集中在稀土開采分離和低端應用,日、美、法、荷、德基本壟斷了稀土功能材料的專利,并以專利網的形式為中國稀土應用設置障礙。開采分離和低端應用,進入門檻低,企業競爭加劇這直接影響了國內稀土企業的利潤空間,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卻鮮有企業問津。如果不繞過專利障礙,向高端產品逐步升級,中國只會淪為廉價資源的供應者,真實價格回歸也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