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要】在現代政黨政治中,有效整合執政資源始終是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就要深入研究黨執政的規律,積極開拓黨的執政資源,才能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防止執政資源的流失,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關鍵詞〕執政黨;整合資源;提高能力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176-02
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黨的執政理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執政理念、執政基礎、執政方略、執政體制、執政方式、執政資源和執政環境。這七個有關執政的基本范疇,構成了執政理論的基本內容。其中,所謂執政資源是指執政黨在領導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管理社會事務中可供調和利用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黨的執政能力實質上就是汲取、開發和配置執政資源的能力。執政黨善于積累和優化配置黨的執政資源,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有效整合執政資源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
在現代政黨政治中,有效整合執政資源始終是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執政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有效防止執政資源的流失,對我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執政資源是執政能力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個政黨要想在領導地位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有強大的資源體系予以支撐。其次,執政資源是鞏固執政黨執政地位的重要因素。鞏固執政黨執政地位、促進執政黨事業發展主要依靠兩種力量,一種是以暴力為后盾的強制性力量,另一種是依靠社會認同而產生的自覺服從的力量,即通過獲取合法性而增強執政黨的權威,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與自覺服從的有機結合。再次,執政資源是政黨履行執政使命,實現奮斗目標的根本保證。當今世界任何一個成熟的政黨都會積極利用和大力擴充執政資源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并執政以來,有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光輝歷程,歷經坎坷,依然能夠宣傳、組織、動員、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就是因為擁有了豐厚的執政資源。必須保護好、利用好執政資源。
二、中國共產黨執政資源和執政能力建設面臨的挑戰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資源主要有理論資源、政治資源、組織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等,這些資源的有機結合,構成了黨執政資源的豐富內容。可是執政資源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黨的執政資源的消耗主要表現在黨執政過程中的自身消耗和社會化對黨的執政資源的沖擊和淘汰。黨的執政資源的消耗和削弱,就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致使我黨原有的部分執政資源正在消失。黨的執政資源的消失,加大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難度。
三、有效整合黨的執政資源,切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維護、開發和擴展黨的執政資源,其目的在于保護黨的原有的支持元素,并根據形勢和任務的需要,追加新的積極元素,尋求執政的“增量資源”,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有效整合執政資源成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鞏固黨的理論資源,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理論指導。一個政黨發展、進步的前提,首先是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就是根據時代和實踐的變化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根據新情況新變化,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創造性地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黨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必須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重視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愿望和要求,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應人民的心聲統一起來,使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成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治國理政的行動指南。
(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壯大黨的合法性資源。任何一個政黨要取得執政資格,鞏固執政地位,獲得執政的物質基礎,都必須代表特定的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正確解決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發展生產力的具體任務和具體方法。從生產力的發展進程來看,以技術創新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革命先后使世界進入蒸氣機時代、電氣時代、微電子時代、網絡時代。在不同的時代,全球利益分配都將進行重大的調整,一些世界大國在全球利益分配中“潮起潮落”,興衰更迭。在前三次利益分配中,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都失去了參與利益分配的機會,中國人不能實現強國夢而耿耿于懷。在網絡時代,全球范圍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將面臨重大的調整,全球利益分配格局將重新洗牌,面對歷史機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非常清楚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發展要求的政治承諾中,以追求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目標,以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決心、信心以及堅決的行動和輝煌的成就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支持。執政黨堅信,發展才是硬道理,只要抓住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才能使執政獲得來自于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而產生的合法性。
在社會主義政治條件下,黨要在群眾中樹立必要的權威,取決于黨的領導干部在群眾中認同度的提高,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的體制架構下,其有效的實現方式就是將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有機結合起來,不僅使黨員,而且是群眾成為選拔和監督黨的領導干部的基本力量。推進民主是黨保持其執政合法性的現實要求。因此,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充分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只有將黨的執政基礎根植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中,才能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拓展群眾基礎,使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三)整合各種利益關系,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穩固的階級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政黨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任何一個政黨都是靠贏得社會和人民的認同、支持而實現穩固執政的。黨執政以后,便成為聯系政府和人民的橋梁,成為不同階級階層群體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的工具。在現階段,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黨不是把自己裝扮成為某個單一階級或階層的代言人,而力圖使自己盡可能地成為大多數階級或階層利益的保護人和代言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要真正建設成為兩個先鋒隊,就必須針對階級、階層的新變化,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這是黨克服和避免自身合法性危機和尋找新合法性資源的切實可行的做法。事實充分證明,黨員成分多樣性和黨的代表利益的廣泛性并不會影響執政黨的純潔與鞏固,而固不自封,脫離人民群眾導致政權丟失的教訓卻是深刻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工人階級的代表,而且是包括多元利益群體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解決發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必須強化黨的宗旨意識。不論歷史條件怎樣變化,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不變的,始終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第二,必須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要解決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必須堅決反對打著“群眾利益”的幌子而中飽私囊的各種腐敗現象。第三,必須著力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否則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第四,必須轉變作風,正確處理干群關系。黨的作風關系到黨的形象,關系到人心向背,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
(四)強化基層組織管理,充分發揮黨員先進性,開拓黨的組織資源。“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所以,根據社會結構的變化,積極調整基層組織體系,努力探索新的組織生長空間和新的組織架構意義重大。首先,改革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機制和工作方式。一是要努力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黨組織活動的主要內容。二是積極開展“雙培雙帶”活動,進一步探討流動黨員的管理教育方式,在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方面力爭從黨組織、黨員的活動內容到活動方式都有重大突破,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其次,進一步完善全黨的自我管理體系。一是要積極探索有效發揮黨員作用的機制,為黨的功能發揮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要嚴把黨員入口關,疏通黨員出口關,通過深入的先進性教育嚴格管理、嚴肅紀律,把黨員整合成為有戰斗力的整體。三是構建干部教育培訓體制,既滿足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需要,又拓展黨的組織資源。四是推進黨的干部考核制度改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干部的綜合實績、思想狀況、生活作風等各方面的考核,有效的保證干部考核、任用與選拔工作的民主公正性,遏制干部的權力腐敗,凸現科學發展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有力推動干部工作作風的重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