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168-01
2009年底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勾勒出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并提出將在2020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居民的全覆蓋。隨后各地紛紛出臺相關具體措施,2012年年初,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2012年新農保試點范圍將擴大到全國50%的縣(市)。
因為“新農?!敝贫鹊幕驹瓌t是農民自愿參加,因此農民自己的理性判斷和選擇對這一制度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至關重要。實證分析部分基于河北省的實際情況,河北省自2009底初定首批18個“新農保”試點起,經過2011年的擴面工作,迄今這一制度施行已三年有余,試點縣市已達69個。本文將深入了解實踐中河北省農民參加“新農?!钡膶嶋H狀況、農民的參保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這對于“新農?!惫ぷ鬟M一步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2012年底合并實施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綜合考慮河北省經濟發展狀況、“新農保”試點的實際情況以及組織現場調查實施的難度,在河北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區69個試點縣中共選擇15個縣(市)作為調查地點,然后將我院來自這15個縣(市)農村地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視為調查員總體,每個縣隨機選取3名學生,亦即選取3個自然村,最后由該選定的調查員找到主要村干部獲取該村常住戶主名單,即為每個村的樣本框,根據抽樣框的大小,采取單純隨機抽樣法,每村抽取至少30個農戶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涉及河北南部永年縣、景縣、清河縣、平鄉縣、晉州市,河北中部易縣、蠡縣、定興縣、鹽山縣、三河市,河北北部唐山豐南區、灤南縣、玉田縣、興隆縣、平泉縣,共15個縣(市區),45個自然村,共發放調查問卷1270份,回收有效問卷1258份,問卷回收率99.06%。
二、農戶參保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所涉1258位農民,實際已參保者828人,樣本參保率為65.87%。本人和子女都已參保者占30.16%。筆者統計,由于灤南、玉田、興隆等縣在新農保推行之初為了提高參保率,規定60周歲以上老人必須其子女參加新農保以后才能享受基本養老金待遇,因此這幾個縣市參保者平均年齡略低于被訪者平均年齡。
被訪農民年均繳納新農保參保費用550.00元,對于新農保繳費標準,本次調查中有85.88%的人表示“適中”,10.00%的人表示“偏高”,可見農民對于目前“新農保”的繳費標準還是普遍認可的。已領取“新農?!别B老金者150人,占被訪者11.95%,月均領取養老金77.50元,平均一年930.00元。相對于《河北省2012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農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364元”的數據,“新農?!彼軌驗檗r民提供的養老金在目前階段顯然還是非常不足的。
另外,本次調查還了解到,有150名被訪農民購買了當地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壽險產品,年均繳納保險費1250.00元。這一現象說明,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對“保險”這種商品還是具有相當的認可度的,并且一旦這一產品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農民也是愿意出高價購買的。這也從側面表明,“新農保”制度存在著缺乏激勵措施,農民感覺權利義務不對等,保障不足等問題。
三、農戶參保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所涉1258位農民,實際已參保者828人,樣本參保率為65.87%。領取“新農?!贝鋈藬禐?50人,占11.95%。從主觀參保意愿來看,就“明年是否愿意參保”這一問題,回答愿意者684人,占54.37%。這一比例顯然低于實際參保率,可見參保者中不乏“隨大流”者。調查表明,具有不同個體特征的農民其參保意愿的差異是有統計學意義的。
從年齡上看,60 歲以上的老人對新農保非常擁護,45歲以上的農民參保也非常積極,呈現出“熱”的一面;而45歲以下的中青年農民可能由于養老問題還不是當務之急,也可能擔心政策的長期性或穩定性,對參保多持觀望態度,參保意愿不強,呈現出“冷”的一面。家庭收入狀況也會影響農民的參保意愿。本次調查研究表明,收入越低者參保意愿越強,可見新農保目前的籌資和給付機制缺乏對農村高收入者的激勵措施。關于農民最理想的養老方式,選擇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占50.6%,這部分人群參保意愿也相應較強。其次是選擇自己儲蓄養老金者,參保意愿也較強。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農民選擇子女養老,可見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在農村仍然十分盛行。
此次調查分析還表明,農民對新農保政策的信任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參保意愿,卡方檢驗表明農民“是否已參?!?、“是否已領取養老金”、 “親朋是否已參?!薄ⅰ皩π罗r保的滿意度”這四個指標具有統計學意義。已參保者,特別是已領取養老金者參保意愿更強;由于信念的相互影響,親朋是否參保對農民的參保意愿會有很大影響;另外,對新農保制度越滿意參保意愿越強。
四、結論與建議
綜合來看,農民的參保意愿受個人特征和政策實施狀況兩方面因素影響。從個人特征上看,現行新農保政策更吸引年齡大、收入水平低的人群,缺乏對收入水平高的年輕群體的吸引力。這一點與以往的經驗研究結論是一致的,也符合前文理性選擇理論的解釋。另外,研究發現農民自己以及親朋是否已參保、新農保的滿意度對農民的參保意愿有正向影響。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建立個人賬戶浮動補貼機制,形成正向激勵。改變目前的固定補貼模式(個人賬戶年財政補貼統一為 30 元)為浮動補貼模式,即根據個人的繳費檔次選擇來確定“多繳多補”的浮動補貼水平,從而吸引和激勵農民選擇較高繳費檔次。但隨著檔次的提高,個人賬戶補貼提升幅度應累退式降低,以達到兼顧個人賬戶的再分配和縮小收入差距的目的,避免馬太效應。
二是提高對農民養老金待遇的補貼。即對符合領取期的農民給予兩部分補貼,一部分是補貼當地月最低保障標準與國家規定的月養老金的差額,用于保障農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部分是對繳費期超過規定年限的農民給予的補貼,即體現長繳多得原則,這一補貼數額由當地政府自主決定。各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財政支持能力來確定省市縣級政府財政補貼比例,根據筆者前期研究測算[1],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縣,應加大省市級政府財政補貼比例。
三要加強宣傳引導,規范服務流程,提高新農保滿意度。作為一項福利性政策,結合鄉村組織的特點,在政策推行初期,政府的權威關系尚未穩定、與農民的委托代理關系尚未有效交換之前,應加強政策的宣傳引導,特別是發揮村一級組織的優勢,利用鄉親鄰里的關系形成帶動效應。另外,農民的參保意愿也是經過自身的權衡做出的理性選擇,只有做實基礎工作,確保各項財政補貼政策的有效落實,保證參保農民的利益,才能提高農民對新農保的滿意度,從而自覺自愿參保,使這一利國利民的政策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明慧,陸廣春等.河北省新農保地方政府財政支持能力預測[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48-52.
作者簡介:王明慧,河北聯合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