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玉林農業學校 譚漢元
微型企業是指企業雇員人數小于10人、產權和經營權不分離、產品(服務)種類單一、市場占有率低、競爭力不強、規模組織較小的民辦企業組織。由于微型企業的生產規模相對較小,經營運行機制簡單靈活,因此具有明顯的生產管理優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結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民辦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發展更為迅速,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中小微型企業占據全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其創造的產值占國內GDP總量的60%以上,上繳國家各種稅收額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5%以上。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微型企業為全社會提供了7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極大地緩解了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有力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建設。
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相比,微型企業一般沒有正式的組織方式,缺乏正式的管理工作內容。在金融支持方面,微型企業融資渠道主要是通過親戚朋友和熟人,很少有正規的融資渠道。在財務會計方面,微型企業進行的不規范的會計活動,大多是為了應付上繳的稅費,沒有建立規范性的現代會計制度。而在人力資源和招聘制度方面,微型企業員工以家庭成員為主,進入企業的員工很少接受過專門的專業訓練。
特別是在信貸融資方面,微型企業普遍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微型企業所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僅占貸款總額的15%,全國88.4%的中小企業有貸款需求,但是39.1%的貸款通過抵押才獲得,而企業雇員人數少于10人的微型企業的貸款則更少。在我國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縣級金融和農村金融的金融機構數量明顯偏少。目前,我國縣級以下的金融機構存在比例僅22%左右,且在僅有的22%金融機構當中,支持中小企業(包括微型企業)的僅為8.5%。
在我國,長期以來,包括財政、貨幣和稅收等在內的經濟政策傾向于東部地區,帶動了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其具有交通便利、人們的生活水平和需求不斷提高、勞動力充足等具有一系列的明顯優勢。而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在很多方面都普遍落后于東部地區,且差距有明顯拉大趨勢。不僅如此,中西部地區為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在財政和稅收等方面政策較之東部地區門檻更低,吸引投資愿望更強烈。這種地區發展不平衡對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微型企業的發展也會產生影響。
根據一項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小微企業的信貸融資現狀調查發現,在信貸數量方面,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信貸余額的比例為33.7%。其中,東部地區這一比例為31.1%,西部為37.2%,中部為44.3%,這就意味著,經濟發達地區比經濟欠發達地區對小微企業提供的信貸規模和數量相對更少。在信貸期限方面,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長期資金得不到滿足,東部地區1年期以下信貸過剩比例為38.2%,而中西部地區為26.2%;東部地區1~2年期信貸缺口為15.1%,中西部地區為14.5%;東部地區2年期以上信貸缺口為23.0%,中西部地區僅為12.7%。在資金成本方面,79%的小微企業在獲得貸款時利率都是上浮的。東部地區89%的小微企業面臨資金上浮,而中西部地區的這一比例分別為76.8%和74.7%,這意味著經濟發達地區的小微企業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小微企業資金成本負擔更重。
微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兩種方式。目前,銀行信貸是微型企業外部融資的最重要的方式。我國微型企業獲得外部資金的主要渠道集中于各類銀行貸款,約40%的企業將銀行貸款作為外部融資首選渠道,約73%的企業將銀行貸款作為最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盡管微型企業信貸融資需求旺盛,但信貸滿足率低,信貸需求往往不被銀行重視。這就導致我國微型企業面臨著資金短缺,規模和數量難以擴大,競爭力弱和資金成本負擔嚴重等一系列問題。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只有30%左右的微型企業具有一定的成長和發展潛力,而70%左右的絕大部分微型企業的成長和發展能力還是很弱的,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也是比較脆弱的。
在微型企業自身信貸融資方面,普遍存在著持有資金缺乏、資金薄弱、融資體制不健全等問題。我國微型企業起步晚、發展較慢、競爭力較差,導致我國微型企業資本積累少和自身資金缺乏、自身的積累和收益較小,無法滿足和支撐企業的發展壯大。此外,微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狹窄。在我國,微型企業創業投資體制不健全,自身持有資本少而且企業規模小,很難達到證券市場對微型企業要求的準入門檻,很難通過進入證券市場籌集到生產和經營等方面的資金。
如前所述,長期以來,我國政策扶持一般傾向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在較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小微型企業的發展,導致國內市場經濟中國有大中型企業一家獨大。民營中小微型企業起步晚,市場份額占有率低,無力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競爭。
首先,國家在信貸政策方面存在著所有制歧視等問題,這就是我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中小企業為輔的經濟體制格局。目前,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可以享受投資補貼和貸款貼息政策,而民營企業則很難達到這些信貸資金的優惠性條件。
其次,國家在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方面,小微型企業既要繳納企業所得稅,還要繳納20%的個人調節稅,承擔著雙重稅賦,對于自身發展很低的小微型企業而言稅賦過重。
第三,國家在法律法規方面,小微企業受到具體法律保護的條款很少,但受法律限制的條款卻很多。雖然近幾年國家開始扶持微型企業的發展,且重視程度日益增強,但由于微型企業剛剛起步和發展,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規保護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稅收政策、地區政策、財政政策和銀行政策等方面應不斷加強對微型企業的扶持,尤其在可操作性方面更要重視,聯系微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運行。
小微型企業因規模小等現實情況,導致其生產經營過程中,容易出現應收應付款管理不善、資金周轉不靈等問題。這就致使微型企業對銀行的信貸需求旺盛,用銀行的信貸來緩解企業的資金周轉失靈而導致的財務危機現象,避免微型企業破產和兼并。不僅如此,微型企業財務危機的頻繁發生,導致對銀行的還貸能力要明顯弱于那些資金雄厚、經營狀況良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民營企業。其次,微型企業一般沒有專門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完善的運營機制,經營管理層自身素質不高,普遍缺乏財務管理知識,企業財務管理也較混亂。企業各部門信息不對稱,微型企業自身財務制度不健全,容易發生財務信息失真,所以銀行不相信企業提供的經營狀況,導致銀行對微型企業的信貸出現“慎貸”,“惜貸”的情況。第三,很多微型企業為了應對稅收部門等外部部門的檢查,企業存在兩本賬、三本帳現象,比如內部帳、外部帳和銀行帳等,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外部部門和社會很難得到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這樣導致很多銀行及其他貸款者無法得出真實的企業運營情況和資產負債狀況,不敢貿然向企業提供貸款,阻礙了企業的信貸融資工作。
為此,商業銀行為追求低風險,甚至“零風險”,寧可把大量資金貸給那些國有企業和中型、大型民營企業,而不愿意貸給償還風險高的小微企業。即使把資金貸給微型企業,也使貸款期限較短,擔保要求嚴格,對微型企業存在一種“信貸歧視政策”。調查數據表明,2010年我國私營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僅占20%左右,全國鄉鎮、個體私營、“三資”企業的短期貸款占銀行全部短期貸款的比重僅為35%左右,90%以上的中小企業的貸款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只得到部分滿足。
所謂信貸抵押條件,是指微型企業必須以抵押物作為條件,才能從銀行貸到資金。微型企業信貸抵押條件,既是為了規范微型企業信貸規模和期限,避免微型企業為了擴大生產盲目不合理貸款,同時也是銀行降低信貸風險,避免出現壞賬的有效措施。事實上,微型企業存在的規模小、實力弱、競爭力差、資金匱乏等現實問題,導致其缺乏信貸抵押條件和擔保條件,很難從銀行貸到資金。
調查研究發現,我國70%以上的微型企業發展潛力和能力很弱,僅30%左右的微型企業有較好的發展潛力和能力。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只有發展潛力和能力較好、經營狀況良好的微型企業的還貸意愿和能力較強。微型企業一旦出現外債負擔過重,經營狀況下降,甚至入不敷出的情況,極有可能抽逃資金,躲避欠款,拖欠貸款,這也導致銀行對微型企業的貸款望而卻步,害怕銀行出現壞賬,影響銀行的經營業績而不愿貸款給微型企業。
此外,擔保公司對微型企業信貸擔保和支持意愿不強。我國微型企業融資主要依靠間接投資,而間接投資則主要依靠銀行貸款。據調查,我國微型企業的外部間接融資70%以上主要從銀行貸款所得,且需要有擔保人和抵押物。目前,我國的擔保市場正處于發展階段,擔保公司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多和擴大,但擔保市場并不健全完善,對擔保公司的法律約束和制度規定存在漏洞,這樣就導致擔保公司為了盈利而忽略風險,甚至幫助貸款方向銀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
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微型企業的信貸融資和擴大規模。在美國,1953年出臺的《小企業法》奠定了扶持微型企業的政策基礎,并在1964年通過了《機會均等法》,進一步完善微型企業資金援助機制。在日本,二戰后先后制定了《中小企業設置法》、《中小企業基本法》、《新中小企業基本法》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涵蓋了微型企業,有力推動了日本微型企業的發展。
在我國,政府主要通過建立和完善融資服務體系,開辟微型企業融資服務“綠色通道”,提高對微型企業融資服務效率,建立合適的服務產品,擴大政府對微型企業的融資服務范圍和領域。在這方面,四川省進行了大膽嘗試,且收效顯著。四川省政府督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投放,重點加大對單戶授信總額500萬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努力提高小企業金融服務貸款滿足率、貸款覆蓋率和金融服務滿意率。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微型企業信貸產品、信貸模式、服務手段、擔保抵押方式創新,優化信貸管理機制,簡化信貸審批流程,不斷提升信貸融資服務水平和質量。
此外,政府還要通過建立公共服務機構,引導形成面向微型企業的中介服務網絡。公共服務機構不僅發揮著政府與企業的功能,而且還是政策的主要實施機構。以天津市為例,截至2012年年初,天津市異地商會已增加至25家,會員企業超過4000家,會員1萬多人。這些商會在服務招商引資、擴大對內開放、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參與的經濟社會事務越來越多,社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解決微型企業融資困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
商業銀行要樹立合理的風險目標,改變“零風險”這一傳統觀念,在追求低風險這一合理目標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新型的戰略市場。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企業終極目標。然而,這種利潤(盈利)目標的追求,不應單純地看企業是國企還是民企、大中型企業還是小微型企業性質。事實上,商業銀行在各類企業之間應該提倡公平信貸,對于經營狀況良好、發展潛力良好、信譽好、客戶需求大的小微型企業應該鼓勵信貸,重點幫助小微型企業創業和健康快速發展。當銀行取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并承擔起了它應盡的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會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規模效益,可實現雙方的“共贏”局面。
因此,商業銀行必須調整自己的市場戰略,把目光轉向更有盈利前景和廣泛市場空間的微型企業貸款。通過持續不斷的金融創新,轉變固定的、保守的思維方式,“推陳出新”,在建立企業資信評估制度和銀行風險防范制度的前提下,為微型企業客戶提供適當寬松的信用擔保方式和較低的信用抵押條件。只有這樣,微型企業才會有較多的資金周轉進行創業和擴大規模,才會有更高的信心和激情發展企業,才會有能力和信用去償還銀行貸款,最終產生銀企雙方的合作“雙贏”。
微型企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樹立專門的管理思維,不斷進行綜合管理和創新性管理新模式,拓寬融資渠道。例如,微型企業要善于運用特定的專門管理工具,如微型企業管理軟件、財務方面的T6軟件等,從而能夠對企業內部的人力、財務、物資進行創新性管理模式。在企業信息公開和披露等方面,要切實加強企業管理基礎,保持企業經營信息的透明度,切實提高企業在銀行的信譽度。力求做到及時向銀行通報企業的發展規劃,邀請銀行參與項目論證,主動爭取銀行的理解和支持。積極參與資本運作,探索使用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盡力減少對銀行信貸間接融資的依賴。
特別是在財務信息管理方面,微型企業要規范企業的會計制度,提高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重視和加強對自身資金周轉情況的管理。一方面,微型企業要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建立健全監督機制,規范企業運營行為,提高財務信息的真實性,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信息支持,讓企業領導者及時掌握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銀行信貸過程中搜集信息的成本和監督成本。另一方面,微型企業在進行采購、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時候要有明確計劃,時刻要進行成本監控和核算,避免盲目擴大生產和謹慎投資,同時也要加強應收款和應付款的管理和監控。
當然,微型企業要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不斷發揮企業的正能量。微型企業要本著社會責任和誠信經營,要擺脫微型企業借債不還、逃脫銀行信貸、拖欠職工工資等不良形象,避免出現勞資糾紛等影響企業良好形象的情況發生,提高企業的信譽。從自身做起,發揮并提高企業的正能量,建立微型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譽。當微型企業在贏得社會良好聲譽的同時,也必將獲得豐厚的社會回報。
[1]羅小鵬.中小微型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原因及對策[N].中國經濟報告,2011-11-12.
[2]王蓓蕾,曾春媛.微型企業信貸融資問題與對策[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9(9).
[3]陳婷婷.淺議中小微型企業融資難題及銀行信貸新模式[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2(1).
[4]管洪斌.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解決路徑分析[J].當代經濟,2012(5).
[5]趙恒,梁叔翔.金融理論與實踐[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12(4).
[6]屈凱軍,詹世杰.中小企業融資難在何處[J].中國國情國力,2012(4).
[7]張志杰,王進朝.小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思考與對策[J].河南科技,20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