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著名的EMBA班是兩所商學院——長江和中歐。而王石正是香港富豪李嘉誠創辦的位于北京的長江商學院的學生。王石的校友有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中歐商學院EMBA班的“學生”則包括北京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中國中化集團總裁劉德樹,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董事長張興,青島啤酒公司董事長金志國,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潘剛等。此外,在“長江”和“中歐”的EMBA班上,還可以看到明星的身影,除了在《甄嬛傳》里飾演敦親王福晉的田樸珺,還有趙本山、李亞鵬、陳魯豫、李湘和任泉等。
于是,從誕生之日起,這些EMBA班就有了中國成功人士俱樂部的意味。當然入門費也在水漲船高:長江商學院EMBA學費從2010年的58.8萬元漲到2012年的65.8萬元;中歐商學院2011級EMBA課程的學費為45.8萬元,2012級EMBA課程的學費為53.8萬元。
這樣的財富效應和強大聚攏社會高端的資源能力,也吸引了各大公立名校趨之若鶩,拼名斗富,煞是熱鬧。不能否認,這些班的師資資源都相當雄厚,不少老師都是社會知名的學者,但僅僅靠這些名教授顯然不能引起這些高端學生的興趣。除了學學知識、聽聽講座、拿張普通人無法企及的高端文憑之外,這些學生更看重自己的同學,并對構建一個幫助自己從成功走向“牛X”的圈子充滿向往。
其實讀EMBA一般為了如下幾件事:建人脈、找商機和鍍層金,演藝明星的加入還疑似增加了另外一個功能——婚外情。真是一幅活脫脫的當代浮世繪。
這首先說明,即使中國已經改革開放33年,加入WTO(世界衛生組織)10多年,但中國商業的主導力量仍是圈子和關系。過去,在中國體制變革加速期,社會流行語是: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啊?,F在改成了人脈。雖然一字之差,內涵卻相去甚遠——人才是能力的象征,是一個公平競爭環境下的核心要素,人脈的濫觴卻是階層固化、改革停滯、法治無力的挽歌。
“人脈經濟學”的流行,代表著全社會商業精英銳氣的消弭和信仰的缺失。與之配套,與大學EMBA班配套,全社會為權貴服務的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貴族幼兒園”、“貴族小學”、“貴族中學”再到各種屏蔽平民的醫療設施、政商一體的會所和娛樂機構。人脈的塔尖是權力——苦差事都攔不住的“國考熱”就是一個活生生例證,而EMBA班本質就是靠金錢建圈子,靠圈子謀求特權的一個生動案例。
我不想苛責這些精英努力構建特權、混成“人上人”的努力。畢竟,這或許是當下鞏固商業成功、積累更大財富的一個現實捷徑。王石的同學馬云曾說:成功與否跟情商有關系,成功不成功跟讀書多少沒關系。簡直可以作為EMBA班的廣告語。
但假如中國商業成功都建立于凌駕于市場和法治之上的情商和人脈,那中國經濟必然會喪失應有的活力,甚至陷入深度危機,“萬類霜天競自由”才能保證中國的快速健康成長,而不是忙著修筑一個巨大天花板阻礙挑戰和競爭,還起個名字叫EMBA班。
當然,放眼整個社會,雖然經濟高速發展,但權力干預微觀經濟加劇,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被壟斷壓制,民企國民待遇缺失,背后體制變革的滯后更像一個巨大的、潛伏的EMBA班,也更令人焦慮和絕望。
中國未來的一個關鍵課題是:能否告別特權化的“人脈經濟學”,真正建立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學”?
(摘自中國工人出版社《實話石說:和諧中國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作者:石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