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思錄》是溫家寶總理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他說這本書“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也許是這一緣故,《沉思錄》逐漸開始在中國走紅起來。
前一段時間我有機會到羅馬,想到《沉思錄》的作者正是古羅馬皇帝,于是帶上了這本書。在來去二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上,以及會議間隙和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反復讀了兩遍,因為年代久遠,又講到很多抽象的東西,沒完全明白,回來后再讀,還是只能理解大意。有人說這本書不需要哲學基礎就可以輕易讀懂,其實不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的譯著被公認為權威之作,作為最深入閱讀《沉思錄》的人,在他的品讀之中亦常常出現“可能是、很可能、也許是、會不會”的理解,這說明要真正讀懂《沉思錄》并非易事。
羅素說,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皇帝,他在位20年,始終面臨內憂外患。即使他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走向沒落。作為著名的“帝王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在希臘文學、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沉思錄》是馬可·奧勒留在鞍馬勞頓中所寫,一般認為是留給自己反省用的,也有可能想作為遺產留給兒子。《沉思錄》能流傳至今應該說是個奇跡,因為當時只能靠手抄傳播。《沉思錄》篇幅不長,12卷485小節,里面多數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
馬可·奧勒留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他認為生命的長短不是很重要,生命的質量才最重要,這質量不是用功名利祿來衡量,而是用德性來衡量。他推崇一切美好的德性:善良、謙虛、真誠、理智、鎮定、豁達,強調“所以你要固守這幾個名稱,如果你能居于它們之中,那就仿佛你回到了某個幸福之島居住。”他認為一個東西是否好,不是要看它是否對一個動物存在的人有用,而是要看它對一個作為理性存在的人是否有用,這樣就沒有什么比正義、真理、節制和堅韌更好的東西了。書中馬可·奧勒留多次探討了死亡、欲望、靈魂、幸福,提醒自己保持寧靜、與人為善、把握現在、恪守職責。
“畢達哥拉斯囑咐我們在清晨的時候抬頭看天,這會提醒我們想起那些始終做同樣的事情,以同樣的方式去做它們的工作的物體,也會使我們想起它們的純潔和坦露。因為在星球之上沒有罪惡。”高遠的星辰是一個象征,觀察星辰也是一件崇高乃至神圣的事情,它使我們擺脫日常的功利和喧囂,也使我們體會一種純潔和無暇。難怪溫家寶總理寫出了《仰望星空》的詩作,也許那就是他的讀后感吧。
這是一本真正的心靈之書。讀這本書,你會在高雅思想和純潔心靈中得到慰藉,每個人都有讀它的需要,確實如此。
(摘自江蘇人民出版社《有些話不得不說》 作者:方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