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熬的中國公益組織眼下怎么生存?公益組織該怎樣面對質疑?從四川汶川地震開始的賑災中,公益組織有哪些經驗和教訓?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會長何道峰。
質疑不可怕
四川蘆山地震后,微博爆發了大量質疑和謠言,公益行業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不少網民變得悲觀或無所適從:“再這樣下去,哪個公益組織我也不敢相信了。”
但身為公益組織一員的何道峰,卻不悲觀。“當人們發問和質疑的時候,大家不要感到泄氣和悲哀。”何道峰說,“因為所謂的不信任,不是針對某幾個組織,而是不信任政府長期包辦、壟斷的公益行業。”
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不信任”發生的深層背景。2012年,我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6100美元,城鎮化率超過50%,城市人口超過了7億。
“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個程度,就出現了政府管轄之外的公共空間。政府不能用壟斷的方法管,要把這部分權力交給社會。”大量人口住進城里,教育程度提升了,信息的密集度增加了。這讓更多公眾開始追問:政府應當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目前,國務院政府行政職能改革方案已公布了明確的改革方向。在何道峰看來,此次賑災中,民政部首次沒有發動全國性的行政性捐款,也首次不指定捐給某些非政府組織,是“最精彩的兩大改革,最大的歷史性進步”。
“每個組織不要強調自己的特殊性,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效率。”何道峰說。“公益組織更要改造自身,滿足人們的善心和對公共空間構建的需求。”
想改變國家,先改變自己
由何道峰召集的“中國基金會4.20救災行動自律聯盟”正式成立后,由參與蘆山地震救援、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的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自愿加入。
目前,自愿加入自律聯盟的有29家公募基金會和13家非公募基金會。它們承諾將全程公布接受、撥付和使用捐款的情況,接受捐款人和社會監督,接受政府監管,承擔一切相關法律責任。
“各種各樣的基金會都帶著歷史走到今天,都有不足,但我們要倡導以向善的力量來整治自己的內部結構,不要簡單抱怨政府、社會,要從自己做起。”
何道峰坦率地說,不可能單憑一個“自律聯盟”解決公益行業存在的問題。“這不是道德的約束,這是我們專業的約束。目前加入的42個基金會能不能做好,我不能妄評。但所有的研究、咨詢機構、媒體,每一個公民都是第三方。它既然加入聯盟,公開承諾自律,落實到白紙黑字就要考慮被監督。我們可以察其言而觀其行。如果哪家基金會做得不好,就是心口不一,不僅會被開除出聯盟,更會遭到公信力喪失的打擊。”
“作為公益行業的一員,我們想改變整個國家的公益慈善行業,但首先得改變我們自己。有同樣想法的基金會,從自律聯盟開始,邁出了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何道峰坦率地說:“今天,每一個非公募基金會,日子都不好過,這是應該的。”2010年“郭美美事件”以前,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捐款基本沖到了6億元。“郭美美事件”后,一下掉到2億元。時至今日,扶貧基金會的2013年度目標還是3億元。“雖然“郭美美事件”給整個行業帶來了募款的難處,但長遠來講有巨大的好處,就是揭開了公益組織中政府壟斷的問題。那就是捐款一定要建立在自愿、明明白白的基礎上,一定要建立在不是‘被慈善、‘被募捐、‘被人利用的前提下。”
中國公益慈善組織的財務問題飽受詬病,社會迫切要求它們的財務賬目公開、透明。但同時,社會還不能理性地接受公益組織把一些捐款花在自身管理上,許多草根公益組織也出不起審計費。這一矛盾,如何解決?何道峰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要靠“新的志愿者”。
“過去我們只看到搬運物資的志愿者,但忽略了志愿者的實質都是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別人。現在社會還需要很多種志愿者,如財務審計、工程監理等等。”
(摘自《中國青年報》 本文作者:莊慶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