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飛原名司徒傳,祖籍廣東開平,1912年出生于廣州。
沙飛高小畢業后考入廣東省無線電學校,他喜歡文學,愛讀魯迅的小說、郭沫若的詩。1926年,14歲的沙飛從無線電學校畢業。當時處于北伐前夜的廣州正掀起反帝愛國的熱潮,少年沙飛毅然從軍,在北伐軍中當電臺報務員。
1932年初沙飛年僅20歲,已是汕頭電臺的特級報務員,月薪150大洋,工作穩定、收入又高,他把能買到的魯迅的書全讀完了。他與同事王輝戀愛,二人于1933年喜結良緣。帶著新買的照相機,夫妻倆去了香港、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在杭州,他們憑吊了最敬仰的岳飛和秋瑾的墓,沙飛還拍了岳飛墓的照片,那是他的第一幅攝影作品。
此時沙飛已立志做一個“前進的新聞攝影記者”,他把所有的業余時間和補貼家用后所剩不多的錢都用在了攝影上。王輝很支持丈夫,為了給沙飛添置專業攝影器材,還拿出了自己母親給她補貼家用的錢。但攝影對沙飛來說,并不是用來消遣的興趣,他報國的熱忱與攝影息息相關。
1935年,沙飛加入中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攝影團體——黑白影社。他改名為沙飛,意為他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國的天空里自由飛舞。
1936年8月,沙飛辭去電臺的工作,奔赴上海。他考入上海美術??茖W校。在上海,沙飛參加了由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并擔負新聞攝影任務。10月8日,沙飛見到了抱病前來觀摩的魯迅先生,他精彩的抓拍為人們留下了魯迅罕見的欣然而笑的形象。11天后,即10月19日,魯迅先生溘然病逝,沙飛被許可參與了守靈、殯儀的全部過程。人們現在能看到的有關這方面的魯迅的照片,大都出自沙飛之手。沙飛的作品,成為人們認識魯迅形象的重要參照。
沙飛拍攝的魯迅照片先后在《時代》、《中流》、《生活星期刊》等媒體上公開發表,他的名聲響徹了上海。
沙飛是新中國攝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他創造了多個“第一”。他是我國最早的現實主義影展舉辦人之一,還是第一個采訪“平型關大捷”的新聞記者,他是聶榮臻將軍任命的我軍第一個專業攝影記者,也是第一個為白求恩拍照的攝影記者。到1948年底,他為新中國留下了2萬多張珍貴的照片底片。
1948年,沙飛因肺結核轉入石家莊白求恩國家和平醫院治療,主治醫生是日籍內科主任醫師津澤勝。沙飛有著一個藝術家特有的敏銳的心靈和棱角分明的性格。他親歷了日軍慘無人道的行徑,加之最為敬愛的魯迅有被日本醫生害死的說法,使得他對津澤勝極不信任。
他不敢吃津澤勝開的藥,說有問題;津澤勝給他做透視,他覺得是醫生想用放射線殺害他。他給毛主席和聶榮臻寫信,說和平醫院有很多特務,津澤勝就是一個。沙飛還說自己“會有驚人之舉”,但他種種離奇怪誕的言行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最后,當軍區首長發覺沙飛精神反常,要接他到北京治療時,悲劇發生了。
1949年12月15日,津澤勝給沙飛開藥后轉身出門,剛走了兩三步,沙飛對著他開了一槍,接著,沙飛從床邊走到津澤勝跟前,對著他的頭部又開了一槍。
事發被捕后,沙飛又寫控訴書指控津澤勝謀害自己,還給鄧穎超寫信,說愛人王輝支持津澤勝對他的傷害,是津澤勝殺害他的幫兇。
當時醫院的檢查結果是:沙飛精神正常。聶榮臻不得不揮淚斬馬謖,當對沙飛處以死刑的判決最終下來時,聶榮臻當場落淚。
1950年3月4日上午,沙飛刮好胡子,穿好衣服,沖旁邊的一個同事笑著說:“咱們永不相見了。你最了解我,將來為我說話。”同事給沙飛穿上鞋子,說:“慷慨就義去吧!”跟著就哭了。沙飛仰頭笑笑,閉上眼睛,從容出去。他的口袋里裝著一只小鐵盒,里頭是他當年拍攝的魯迅照片的全部底片。
上世界80年代,經沙飛的子女多次申訴,“沙飛案”得以再審。復查表明:沙飛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況下作案,其行為不能自控。1986年5月19日,沙飛得到平反。
被處決那年,沙飛38歲。
(摘自敦煌文藝出版社《人生的細節——民國才女、近代畫家與舊時文人》 主編:《讀者欣賞》雜志社 本文作者:李秀娟)
(圖片 沙飛 王輝夫婦.jpg 1.jpg 圖注:沙飛拍攝的魯迅先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