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韓素音(1917~2012年)的名字曾經家喻戶曉。人們知道她和周恩來關系很好,并為周恩來和毛澤東寫過傳記。她還是那個相對封閉的時代里向世界介紹中國,也給中國介紹世界的著名國際友好人士。
1952年,韓素音用英文創作的自傳小說《瑰寶》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以小說為基礎改編的電影《生死戀》獲得了3項“奧斯卡獎”。作為中國第一代留學歸來的鐵路工程師與其出身于貴族家庭的比利時妻子的女兒、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韓素音的復雜身世并沒有影響她的身份認同。與她的哥哥、妹妹們截然相反,她始終將自己視為中國人,并畢生努力成為一個完整的中國人。
她一生著書30余部,那些將中國歷史與私人敘事融合起來的多卷本自傳作品,是收放自如的杰作,具有引人入勝的細節和獨特的感染力。
韓素音原名周光瑚,1917年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她的母親瑪格麗特當年為了愛不顧家人反對,與在比利時留學的中國學生周映彤私奔來到中國。然而中國的現狀很快將愛情消耗殆盡。韓素音便在母親連綿不絕的抱怨和鄰人的嘲諷譏笑中長大。瑪格麗特每天都說要離開,但戰爭將她困在原地。作為混血兒,韓素音年少時不僅被中國人看不起,也被白人看不起。然而這些并未使她被怨恨折磨,反而讓她萌生了寫一本關于父母和中國的書的想法。
尋根的渴望使韓素音與她的三叔周見三走得很近,因為三叔熱衷研究家世,還曾為族譜作序。1939年到四川后,韓素音和三叔聊得很投機,1964年,三叔將自己收藏的家族書信和照片都給了她,供她寫書用。韓素音在好幾部書中提到過這位三叔。
那段日子,韓素音在寫作她的第一本書《目的地重慶》,她的初衷是使美國公眾對戰時中國產生同情和欽佩。這本書于1942年初在美國出版時,“珍珠港事件”剛發生不久,因此在大洋彼岸引起了巨大反響。但也正是在這本書的寫作和出版過程中,韓素音與其思想保守的第一任丈夫、國民黨官員唐保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政治立場上,都產生了難以彌合的分歧。
盡管生活并不安定,與當時在重慶工作的唐保黃時有沖突,但是1939~1942年間,韓素音一直待在四川。然而此前,她曾一心想要離開中國,用她自己的話說,她一生都在“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這兩個相反的方向奔跑。
1933年9月,在協和醫學院當了幾年秘書之后,韓素音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1935年,韓素音得到獎學金,去了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深造。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她在布魯塞爾參加集會和演講,聲援中國抗日。1938年,韓素音決定回到中國。許多平時叫嚷著愛國的中國學生那時候都擺出觀望的姿態,她的所有外國朋友都勸阻她,但她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反正我得回去。”于是她登上了從馬賽開往香港的輪船。
在香港,韓素音在瑪麗醫院戈登·金的婦產科當助理醫生,以每月700港幣的工資養活自己在重慶時領養的女兒唐蓉梅。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泰晤士報》戰地記者莫里森,盡管后者已有妻兒,兩人仍陷入了熱戀。后來伊恩死于朝鮮戰爭,《瑰寶》便是為他而寫。1952年,韓素音嫁給了英國出版商唐柏,改名伊麗莎白·唐柏,可惜這段婚姻也沒能維持下去。直到1956年,情路坎坷的她認識了一名來自南印度的軍官,才終于找到了一生的歸宿。她給丈夫取的中文名為陸文星。
韓素音曾說,他們夫妻感情很好,但在工作上各忙各的。她每年有大半時間在世界各地訪問、演說,很多時候是做關于中國的演說。中國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絕,她因為身份特殊,認識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上世紀50~70年代,她與丈夫多次來到中國,為重修中印友好關系做了許多工作。她還被稱為周恩來與戴高樂之間的“特使”,許多國家也把她當做了解中國的渠道。
他們夫妻兩人晚年定居瑞士洛桑,沒有電視、沒有汽車、沒有保姆,過著安靜的生活。韓素音每天花1小時做家務,陸文星則花2小時。陸文星后來身體不好,韓素音在各地工作時也十分牽掛。2003年1月6日,陸文星因病辭世。韓素音的家人和朋友都說,丈夫的離去對她打擊不小。
(摘自《外灘畫報》 本文作者: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