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智毅
(增城第一中學 廣東增城 511300)
運動教育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著名學者西拓撲正式提出的,經過20年的發展,已成為一種較為完善的體育教學模式,它在培養學生的運動知識、技能、社會適應性以及終生體育觀的形成上有著十分獨特作用。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學校體育中,還處在實驗探索階段,本文對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體育籃球選項教學中進行實驗研究,以探索運動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對今后的高中體育選項教學提供參考。
本文選擇高一級體育籃球選項班學生100人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搜索中國期刊網和有關書籍資料,對關于運動教育模式的文獻進行分析和歸納,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采用自行編制的《體育學習調查問卷》對籃球選項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96%。
1.2.3 實驗法
在高一級1~5班籃球選項的50人作為實驗班,6~10班籃球選項的50人作為對照班,實驗班采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授課,對照班采用常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后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歸納、比較,得出結論。
在2010學年第二學期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實驗班和對照班采用相同的授課老師、相同的場地器材和教學課時,只是實驗班按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而對照班按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教學。
按照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要求,將一個教學周期(一個學期)稱為運動季,打破傳統的體育教學單元,將運動季細分為前期準備(1周)、季前賽期(6周)、正式比賽期(10周)和季后賽期(1周)。在前期準備,對學生進行理論授課,讓學生了解運動教育模式及有關上課要求,并將實驗班學生按籃球水平平均分成10組,每組5名學生,設小組長1名。在季前賽期,老師安排學生進行技術、戰術、身體素質和裁判法的學習。在正式比賽期,各組按照抽簽和賽程表安排進行3人籃球比賽,同時也要輪流擔任裁判員和技術統計的角色。在最后的季后賽期,對比賽進行頒獎和慶祝活動,營造出節日的氣氛。

圖1 運動教育模式設計圖

表1 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運動素質統計表

表2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運動素質統計表

表3 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體育學習情況統計表
在整個過程中,團隊合作是運動教育模式一個突出的特點,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團隊分組,每個小組都要制定自己的比賽策略和訓練內容,而且組員承擔著不同職責和任務,發揮著自己的不同作用,共同合作體驗著成功與失敗。同時,每位學生還要擔任裁判員和技術統計的角色,這樣的角色扮演其實就是社會角色的遷移和模仿,使學生在比賽教學情境下完成技戰術的學習和發展體能,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從表1來看,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在實驗前進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和1000m測試,并且對有關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P>0.05,說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在實驗前運動素質無任何顯著性差異,保證了教學實驗的可行性。
從表2可以知道,經過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實驗后,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和1000m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實驗班學生在立定跳遠和1000m與對照班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由于籃球是一項對抗性較強的體育運動,對力量素質和耐力素質要求較高,因此對反映爆發力素質的立定跳遠和反映耐力素質的1000m影響較大。同時,雖然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坐位提前屈指標上不存在任何差異(P>0.05),但是實驗班學生經過實驗后,坐位體前屈平均成績由14.3cm上升到15.8cm,進步了1.5cm,而對照班學生只進步了0.9cm。此外,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班在各個指標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增長效果不明顯。相對而言,運動教育模式比傳統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籃球選項教學中對提高學生運動素質效果更好。
首先,體育興趣是體育參與的基本動力之一,它影響著人們體育參與的具體活動方向和強度。本文的體育興趣得分采用5級評分的方法,實驗班學生體育興趣平均得分為4.1分,屬于“感興趣”水平;而對照班學生得分為3.0分,屬于“一般”水平。經檢驗,p<0.01,差異非常顯著,實驗班學生的體育興趣水平更高,說明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體育態度是調節著人對體育項目或參與的行為選擇和行為反應,影響著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效果和效率。本文主要采用了《青少年體育態度量表》進行測量,實驗班學生體育態度得分為36.2分,而對照班學生體育態度得分為34.5分,體育態度都介于中等水平,說明運動教育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較為一致,但經T檢驗,p<0.05,兩者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實驗班學生的體育態度比對照班學生的體育態度要好。
最后,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體育課滿意程度調查發現,實驗班的學生對運動教育模式教學滿意得分為4.6分,對照班學生得分為3.5分,兩組數據差異性非常顯著(P<0.01)。運動教育模式以比賽為載體,營造了歡慶的氣氛和提供全體參與的機會。學生的一切努力最后要在最終比賽中體現出來,使每一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激發學生體育興趣的同時,更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鍛煉需求,因此,實驗班學生對體育課的滿意程度遠比對照班學生高,說明運動教育模式是深受學生喜歡的一種教學模式。
(1)運動教育模式符合學生的體育興趣,豐富了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和情感體驗,體現出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一種適用于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的教學模式。(2)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研究,運動教育模式使學生對體育課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學生的體育學習態度,學生對體育課的滿意度也較為明顯,但對學生運動素質的提高效果不明顯。(3)運動教育模式有自身的優點和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教學周期時間較長,對老師的組織能力要求較高,以及需要充足的場地器材來作為保障。(4)運動教育模式與其他體育教學模式并不發生本質上的沖突,反而更需要其他教學模式的補充和完善,使體育教學更有效率。
[1]陳雁飛.運動教育模式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5,12(3):92-94.
[2]鄧蔚林.乒乓球選項課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實驗研究[J].教育導刊,2011,10:29-32.
[3]于國輝.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排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高航.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