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蓉英 吳勝男 余以勝
(1.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2.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資源的豐富使得創新活動的交流變得越來越便利。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信息資源占據著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信息資源的配置、共享以及利用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的重要指標。在區域創新體系下,區域成員之間的合作逐漸成為區域發展戰略的主導方向。為了使區域成員合作后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優于各成員之前獨立運作的局面,在信息資源共享與配置層面上,各成員在區域間如何合作、協調,以達到優勢互補、強強聯合,顯得格外重要。
按照信息所有權人的不同,有學者將信息資源分為私人信息資源、自然信息資源和公共信息資源。私人信息資源一般是指由私人生產和提供的信息資源,其生產成本由私人承擔,采用等價交換的市場供給方式。公共信息資源一般是指政府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平而向社會提供的信息資源;而自然信息資源是一切自然物自身發出的,它包括來自無機界和生物界的信息資源。目前從文獻調研的情況來看,公共信息資源的配置與共享一直以來是信息化社會中各個學者關注的焦點,而對于個人信息資源的配置主題,各個學者研究的并不多。本文通過建立下面關于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演化博弈模型,對個人信息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行分析,進而說明個人信息資源的配置問題。
眾所周知,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研究對象是個人信息資源。一般而言,個人信息資源具有消費上的排他性和競爭性特征,這也決定了個人信息資源是可以參與市場競爭的,因此,個人信息資源配置是一種典型的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模式。傳統的個人信息資源的配置必須在帕累托最優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還必須遵守市場價值規律——供求規律以及競爭規律等。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個人信息資源在信息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使得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給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從而有效地提高信息配置效率。綜上可以看出,傳統意義上的個人信息資源配置過程只注重了個人信息供需的平衡,而且所配置的個體信息資源是分散形成且動態分布的,缺乏有效的質量控制以及有序的組織。
區域創新體系側重于創新活動的實施,它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尤其是知識的創新,然而任何創新都不可能是單個層面的孤立創新。如果不把其中相關的知識資源系統地開發利用,就不能創造出更有價值的知識。因此區域創新體系下個人信息資源進行配置的第一步就是對配置過程中所涉及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重組,通過建立信息聯盟、信息門戶以及相應的信息保障措施,對信息配置的效率、信息資源的質量、信息配置的成本以及相應的信息服務來進行自發的調節,使得信息資源配置的個體在這四個關鍵方面擁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知識的轉移和創新。
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區域成員之間的合作是區域發展戰略的主流。各經濟成員既是信息資源的生產者、傳播者、加工者,也是信息資源的消費者。假設一個由n個經濟行為者組成的網絡,建立了一個信息聯盟,每個經濟行為者都擁有一定數量的信息資源,每個人都自愿提供信息資源,用于信息資源共享,同時各個經濟行為者也可以在這個信息共享聯盟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每一個經濟行為人都符合“經濟人”的假設,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說,在信息聯盟中,每個成員既有特定的義務又可以享有一定的權利,每個成員都具有信息資源的提供者以及獲取者兩重角色。本文只考慮一種情形,假設在信息聯盟中群體1是信息資源的提供者,群體2是信息資源的使用者,所得的結論同樣適用于群體1是信息資源的使用者,群體2是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因此,這一博弈模型中,相關的參與者包括信息資源的提供者(P),信息資源的使用者(U)。同時,在信息共享聯盟中,各個信息資源的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資源質量良莠不齊,其中大致可以分為優質信息資源以及劣質信息資源,其中優質信息資源是指那些具有新穎性、價值性特征的信息,而劣質信息資源是指那些重復性高,價值性低的信息。如果提供不同質量的信息資源的經濟行為者在信息聯盟中獲取信息的權利是相同的,那么就會造成在信息聯盟中“搭便車”的現象,最終導致信息聯盟的坍塌,不利于創新體系下區域經濟的戰略發展。因此,在這一博弈模型中,相關的參與者還包括信息資源的管理者(M),也就是起到管理作用的組織或機構。
⑴信息提供者(P):在提供信息時,P面臨著兩種選擇,分別是提供優質信息或者劣質信息。如果劣質信息是P的選擇,那么其將付出一定成本C1(C1>0),信息的價值為0;但是如果優質信息是P的選擇,那么其將會付出額外的努力,付出的成本將會增加,為 C1+γ(其中 γ>=C1),信息的價值為V(V>=C1+γ)。
⑵信息使用者(U):在信息聯盟中,信息使用者為了獲取相關的信息,需要查找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要付出一定的成本C2。在查找到相關的信息后,U無法得知信息的優劣。在此情況下,U有兩種選擇:獲取或者不獲取。若獲取信息,U將支付P一定的積分W1(C1+γ<W1<V);若不獲取,則支付為0。U希望通過支付積分來獲取優質信息,從而得到信息的價值V(V>W1+C2),不希望獲得劣質信息。
⑶信息管理者(M):在信息聯盟中,M的主要職責就是對于P的信息進行管理,如果確定P提供的是優質信息,則給與P一定的獎勵積分W2,若確定P提供的是劣質信息,則獎勵積分為0。在此,本文假設若P提供的是優質信息,則M能夠百分百的判斷出;若P提供的是劣質信息,那么M將有一定概率的判斷失誤。即當P提供的是劣質信息時,M以概率α判斷其為優質信息,并且給予獎勵積分W2。
根據以上假設分析,本文將分三種情況進行演化博弈分析:第一種情況是沒有信息管理者的介入,信息聯盟中只有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時演化博弈情況;第二種情況是信息管理者介入下信息聯盟的各成員演化博弈情況;第三種情況是充分發揮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的主觀能動性,去除信息管理者的參與,在考慮未來收益的情況下信息聯盟的各成員演化博弈狀況。
在本文中,主要用到的理論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⑴重復博弈。重復博弈是指同樣結構的博弈重復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稱為“階段博弈”。重復博弈通常有三個特征:①前一階段的博弈不會改變后一階段博弈的結構;②所有參與人都觀測到博弈過去的歷史;③參與人的總贏利是所有階段博弈贏利的加權平均值。
⑵有限理性博弈。有限理性博弈分析的關鍵是確定博弈方學習和策略調整的模式 根據不同層次的有限理性,可分為兩種典型的類型:①具有快速學習能力的小群體成員的反復博弈對應的動態機制,稱為“最優反應動態”,它是具有較高學習能力、能快速進化的高層次有限理性;②對于學習速度很慢的成員組成的大群體隨機配對的反復博弈,策略調整采用生物進化的“復制動態”機制模擬。它是一種較低層次的有限理性。
在本博弈模型中,我們假設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有限理性博弈方,這是因為他們大多都是普通人員,理性有限,而且在博弈的過程中也不容易判斷信息的優劣。有限理性意味著博弈方往往不會一開始就找到最優策略,會在博弈過程中學習博弈,即通過多次重復博弈,不斷學習和演化,最終找到實現各自得益最大化的均衡點。在反復博弈過程中具有大群體隨機配對的特征,較為符合有限理性博弈的第二種類型,因此我們采用生物進化的“復制動態”機制來模擬這一過程。
在無激勵機制下,信息聯盟中參與博弈的成員只有信息的提供者與信息使用者。信息提供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意愿以及相關狀況來選擇提供何種信息,信息的使用者在不知道信息質量的前提下選擇是否獲取信息,博弈雙方在博弈的過程中同時做出決策。假設,在這一博弈過程中,我們假設信息的提供者提供優質信息的概率β(0≤β≤1),提供劣質信息的概率是1-β;信息的使用者獲取信息的概率是θ(0≤θ≤1),不獲取信息的概率是1-θ(演化博弈支付矩陣見表1)。

表1 無激勵機制下個人信息資源演化博弈的支付矩陣
根據上述的支付矩陣,信息提供者選擇提供優質信息和劣質信息的期望得益分別是P=θ*(W1-C1-γ)+(1-θ)*(-C1-γ)與 P=θ*(W1-C1)+(1-θ)*(-C1),相應的總體期望得益是P=β*P+(1-β)*P;信息使用者選擇獲取或者不獲取信息的期望得益分別是 U=β*(V-W1-C2)+(1-β)*(-W1-C2)與 U=β*(-C2)+(1-β)*(-C2),相應的總體期望得益是 U=θ*U+(1-θ)*U。
根據演化博弈的復制動態方程,信息提供者選擇提供優質信息復制動態方程為:dβ/dt=β*(P-P)=-β*(1-β)*y,同理信息使用者選擇獲取信息的復制動態方程為:dθ/dt=θ*(U-U)=θ*(1-θ)*(β*V-W1)。
根據進化穩定策略,一個穩定狀態必須對微小的擾動都具有穩健性。即要求當干擾使x出現低于穩定狀態的x點時,dx/dt必須大于0,當干擾使x出現高于穩定狀態的x點時,dx/dt必須小于0,這樣才能保證回復到穩定狀態。對于博弈方P來說,令其復制動態方程為0,得到均衡點為β=0和β=1;對于博弈方U來說,令其動態方程為0,得到的均衡點為θ=0,θ=1以及θ=W1/V。下面分別從各博弈方的角度來分析均衡點的穩定性:
對于博弈方P來說,當β=0時,dβ/dt=0,處于穩定狀態。具體來說就是此時信息聯盟中所有信息提供者提供的都是劣質信息;當出現干擾因素后,β>0,換句話就是說此時聯盟中有一部分信息提供者開始提供優質信息,但是由于已知γ>0,此時dβ/dt<0,根據上述信息提供者的復制動態方程,可知P<P,也就是說采用此種策略的期望收益是小于總體期望收益,根據“經濟人”追求最大收益的特性,采取這種策略的人越來越少,也就是提供優質信息的提供者越來越少,最終會沒有博弈方采取這種策略,即所有的信息提供者都會提供劣質信息,達到穩定狀態;當β=1時,信息聯盟中所有的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優質信息。當出現微小的擾動后,即此時很少的信息提供者開始提供劣質信息,此時其他博弈方發現采用這種策略會得到更多的期望得益,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采用這種策略,最終信息聯盟中所有的信息提供者都提供的是劣質信息,達到穩定狀態。
對于博弈方U來說,當β=W1/V時,dθ/dt始終為0,即博弈方U的所有狀態都是穩定狀態。也就是說,博弈方U群體中都會維持自己的初始策略不變。當β>W1/V,θ=0,θ=1 是穩定狀態,當出現微小波動后,即 0<θ<1 時,即博弈方U中個別人采取獲取策略時,博弈方會發現此時的期望收益大于總體的期望收益,所以采取“獲取”策略的博弈方越來越多,最后所有的博弈方都會采取“獲取”策略,達到穩定狀態;當 β<W1/V,θ=0,θ=1 是穩定狀態,當出現微小擾動后,0<θ<1時,即博弈方U中個別人采取“獲取”策略時,博弈方會發現此時的期望收益小于總體的期望收益,所以采取獲取策略的博弈方越來越少,最后所有的博弈方都會采用“不獲取”策略,達到穩定狀態。
結論1:在無激勵機制的狀況下,提供劣質信息(也就是β=0)是博弈方P唯一的進化均衡,對于博弈方U來說,當β>W1/V,演化博弈的結果是獲取,而這與β=0相矛盾,顯然不能成立。綜合考慮來看,博弈方U的最終進化均衡就是不獲取。因此,系統最終的均衡狀態是信息提供方提供劣質信息,信息獲取方不獲取。
從信息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信息資源最大程度的共享是配置的最優,在沒有激勵機制的狀況下,信息的提供者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成本來提供具有高價值的信息,從而導致信息獲取者不愿意獲取信息聯盟的信息,這也說明了信息資源的私人配置無效,信息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最終信息聯盟中,所有的信息均為劣質信息,其成員不愿意獲取信息,同時由于成員的雙重角色性,不獲取信息的同時也不會再提供信息,最終信息聯盟將成為一灘“死水”,成員將會逐漸退出聯盟,聯盟瓦解。
在激勵機制下,就要引入博弈模型中另外一個參與者——信息管理者(M),信息管理者主要是審核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若為優質信息,則給予一定的獎勵積分,若為劣質信息,則無獎勵積分。信息管理者不影響信息提供者與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這樣主要是激勵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多高質量的信息,提高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有效性。
在此種狀態下,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演化博弈的支付矩陣如下所示:

表2 激勵機制下個人信息資源演化博弈支付矩陣
同樣,我們仍然假設信息提供者以概率β提供優質信息,信息使用者以概率θ來獲取信息,根據上述的支付矩陣,信息提供者選擇提供優質信息和劣質信息的期望得益分別是 P=θ*(W2+W1-C1-γ)+(1-θ)*(W2-C1-γ)與P=θ*(α*W2+W1-C1)+(1-θ)*(α*W2-C1),相應的總體期望得益是P=P=β*P+(1-β)*P;在此種狀態下,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得益與第一種狀態下完全一致,所以這里不再贅述。
對于博弈方U來說,由于其期望得益與第一種狀態下完全一致,因此其復制動態方程分析過程與第一種狀況一致,具體分析結果參見第一種狀態下的分析過程。
對于博弈方P來說,其復制動態方程dβ/dt=β*(P-P)=β*(1-β)*(W2-α*W2-y)。 令復制動態方程等于 0,可以發現,當W2=γ/(1-α)時,博弈方P始終處于穩定狀態,所有博弈方會維持其初始策略不改變;當W2>γ/(1-α)時,博弈方P的穩定狀態為β=0與β=1,當發生微小波動時,即出現了0<β<1的狀況,即博弈方群體P中有少量成員提供了優質信息,此時其他的成員發現采用該策略的期望收益大于總體期望收益,于是采用這種策略的成員會越來越多,最后博弈方群體P中所有的成員都提供優質信息,演化博弈達到穩定狀態,即 β=1;當 W2<γ/(1-α)時,博弈方P的穩定狀態為β=0與β=1,當發生微小波動時,即出現了0<β<1的狀況,即博弈方群體P中有少量成員提供了優質信息,此時其他的成員發現采用該策略的期望收益小于總體期望收益,于是采用這種策略的成員會越來越少,最后博弈方群體P中所有的成員都提供劣質信息,演化博弈達到穩定狀態,即β=0。
結論2:當W2>γ/(1-α)時,博弈方P的最終均衡狀態是β=1,即博弈方P所有的成員均提供優質信息,而此時β顯然是大于W2/V的,而此時,對于博弈方U來說,其最終的均衡狀態是θ=1,即采用獲取的策略。也就是說,在激勵機制的作用下,系統最終的演化均衡狀態是信息提供者提供優質信息,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
對比結論1,在引入激勵機制后,信息聯盟中各個成員達到了一種“雙贏”的狀態,此時信息資源的私人供給是有效的,信息資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由于信息聯盟中的信息質量非常優質,聯盟成員愿意從中去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同時由于成員角色的雙重性,為了獲取更多所需要的優質信息,聯盟成員也十分愿意將自己擁有的優質信息拿出來共享,信息資源達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使得個人信息資源的配置最優,社會成效也達到了最大化。此時信息聯盟形成了信息配置與共享的良性循環中,這種信息交流的良性循環有利于創新活動的發展,從而為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激勵機制的狀態下系統最終演化均衡狀態的產生是存在前提條件W2>γ/(1-α),這反映的是激勵積分W2,信息管理者誤判優質信息的概率α,以及信息提供者在提供優質信息所付出的額外的努力y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為了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最優給出的激勵措施,要注意對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控制:①信息管理者誤判優質信息的概率越低越好;②當概率α很高時,需要信息管理者給出較大力度的激勵;③信息提供者提供優質信息所付出的額外成本必須在一定的范圍內,只有當γ<(1-α)*W2時,激勵措施才奏效。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發現,激勵機制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情形。在給出激勵措施后,如果對上述的三個方面沒有很好的控制,激勵措施往往“有名無實”,在具體實施時往往難以落到實處。此外,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區域成員之間的合作是區域發展戰略的主流,單靠激勵機制不利于信息聯盟中各個成員之間合作,當激勵機制不再適用時,可以通過未來合作收益來影響博弈方的決策。在演化博弈的過程中,如果博弈方P一開始選擇提供優質信息,而博弈方U一開始選擇獲取信息,那么博弈雙方將獲得額外的未來收益F1(F1>>0)與F2(F2>>0);如果博弈方P不提供優質信息,或者博弈方U不選擇獲取信息,那么雙方的合作破裂,未來的合作收益則為0。演化博弈的支付矩陣如下所示:

表3 考慮未來收益前提下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演化博弈矩陣
其相關假設還與前述保持一致。根據上述的支付矩陣,信息提供者選擇提供優質信息和劣質信息的期望得益分別是 P=θ*(F1+W1-C1-γ)+(1-θ)*(-C1-γ)與 P=θ*(W1-C1)+(1-θ)*(-C1),相應的總體期望得益是 P=β*P+(1-β)*P;信息使用者選擇獲取或者不獲取信息的期望得益分別是 U=β*(V-W1-C2+F2)+(1-β)*(-W1-C2)與 U=β*(-C2)+(1-β)*(-C2),相應的總體期望得益是 U=θ*U+(1-θ)*U。
根據演化博弈的復制動態方程,信息提供者選擇提供優質信息復制動態方程為:dβ/dt=β*(P-P)=β*(1-β)*(θF1-γ),同理信息使用者選擇獲取信息的復制動態方程為:dθ/dt=θ*(U-U)=θ*(1-θ)*[β*(V+F2)-W1]。
對于博弈方 P 來說,當 θ=γ/F1 時,dβ/dt始終為 0,始終處于穩定狀態,此時博弈方P的各成員會維持原來的決策不變;當θ>γ/F1,博弈方P的穩定狀態為β=0與β=1,當發生微小波動時,即出現了0<β<1的狀況,即博弈方群體P中有少量成員提供了優質信息,此時其他的成員發現采用該策略的期望收益大于總體期望收益,于是采用這種策略的成員會越來越多,最后博弈方群體P中所有的成員都提供優質信息,演化博弈達到穩定狀態,即β=1;當θ<γ/F1,博弈方P的穩定狀態為β=0與β=1,當發生微小波動時,即出現了0<β<1的狀況,即博弈方群體P中有少量成員提供了優質信息,此時其他的成員發現采用該策略的期望收益小于總體期望收益,于是采用這種策略的成員會越來越少,最后博弈方群體P中所有的成員都提供劣質信息,演化博弈達到穩定狀態,即β=0。上述分析的現實意義為:博弈方P是否提供優質信息取決于博弈方U獲取信息的概率θ、未來合作收益、與提供優質信息付出的額外成本γ三者之間的關系。當F1遠遠大于γ與θ的比值時,博弈方P更愿意提供優質信息,此時信息聯盟中信息的質量很高,從而對于博弈方U來說獲取的概率增大,信息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共享,個人信息資源配置得到了優化,可見未來合作收益與博弈方U獲取信息的概率呈正向增長作用。
對于博弈方 U 來說,當 β=W1/(V+F2)時,dθ/dt始終為0,始終處于穩定狀態,此時博弈方U的各成員會維持原來的決策不變;當 β>W1/(V+F2)θ=0,θ=1 是穩定狀態,當出現微小波動后,即0<θ<1時,即博弈方U中個別人采取獲取策略時,博弈方會發現此時的期望收益大于總體的期望收益,所以采取“獲取”策略的博弈方越來越多,最后所有的博弈方都會采取“獲取”策略,達到穩定狀態;當β<W1/(V+F2),θ=0,θ=1是穩定狀態,當出現微小擾動后,0<θ<1時,即博弈方U中個別人采取“獲取”策略時,博弈方會發現此時的期望收益小于總體的期望收益,所以采取獲取策略的博弈方越來越少,最后所有的博弈方都會采用“不獲取”策略,達到穩定狀態。
結論3:在考慮未來收益的前提下,博弈方P在當θ>γ/F1時采取的策略是提供優質信息,即β=1的狀態,而此時博弈方U采取的策略是“獲取”(因為V>W1,所以V+F2>W1,即 W1/(V+F2)<1,此時 β=1>W1/(V+F2));博弈方P在當θ<γ/F1時采取的策略是提供劣質信息,即β=0的狀態,而此時博弈方U采取的策略是“不獲取”(此時β=0<W1/(V+F2))。在考慮未來收益的前提下,系統的演化均衡是(提供優質信息,獲取)與(提供劣質信息,不獲?。?。以上系統的演化均衡的前提條件是博弈方U獲取信息的概率θ、博弈方P未來合作收益、提供優質信息付出的額外成本γ三者之間的關系。
結論3表明,未來的合作收益對于博弈方P與U的演化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未來的合作收益越大,博弈方P越容易放棄眼前的利益,愿意花費較多的成本提供質量優質的信息,這一策略也會促使博弈方U以更大的概率去獲取信息,從而形成了信息共享的良性循環,提高了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實現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同樣博弈方U在未來收益的驅動下,相信信息聯盟中信息的質量,以較高的概率去獲取信息,此時博弈方P獲取的積分W1就越多,從而也促使了博弈方P提供優質信息。可見,未來合作收益對于博弈方演化博弈的影響離不開他們之間的合作。良性的合作可以實現未來合作收益的最大化,從而有利于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最優。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區域成員之間的合作是區域發展戰略的主流。
本文對區域創新體系下個人信息資源配置在無激勵機制、有激勵機制以及考慮未來合作收益三種情形下的演化博弈情況進行了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結論:
⑴在無激勵機制的作用下,演化博弈最終的均衡狀態是信息提供方提供劣質信息,信息獲取方不獲取信息。也就是說,信息的提供者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成本來提供具有高價值的信息,從而導致信息獲取者不愿意獲取信息聯盟的信息,這也說明了信息資源的私人配置無效,信息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⑵在激勵機制的作用下,演化博弈最終的均衡狀態是信息提供者提供優質信息,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換言之就是,此時信息資源的私人供給是有效的,信息資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時由于信息聯盟成員的雙重角色性,為了獲取優質信息,聯盟成員更樂意去分享自有的優質信息,此時信息聯盟形成了信息配置與共享的良性循環中,這種信息交流的良性循環有利于創新活動的發展,從而為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⑶在考慮未來合作收益的前提下,演化博弈的均衡狀態取決于博弈方U獲取信息的概率θ、博弈方P未來合作收益、提供優質信息付出的額外成本γ三者關系。只有合作帶來的未來收益很大時,博弈P才可能付出較多的努力和成本去提供優質信息,同時才會促進博弈方U以更大的概率去獲取信息,從而形成了信息共享的良性循環,提高了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
基于以上的分析探討,本文得到了如下關于區域創新體系下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如下啟示:
⑴控制提供優質信息的付出成本。盡管控制成本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但是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由于控制付出成本對于博弈方P是否選擇提供優質信息至關重要,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博弈方P應該謹慎的控制提供優質信息的付出成本,選擇費用低廉的措施,力求在確保信息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成本的最小化。同時激勵措施的奏效與提供優質信息的付出成本的高低也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確保有效的激勵能夠促進個人信息資源配置的最優,信息提供者也應該將付出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⑵完善激勵機制。從前述分析中可以發現,在激勵機制下個人信息資源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配置。但是激勵措施的制定并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的。除了控制成本以外,還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①信息聯盟中的管理機構應該提高自己判斷信息質量的能力,建立很好信息過濾系統,減少個人信息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②制定力度強,吸引力大的激勵措施,完善激勵機制。在獎勵額度的確定上,由于機會主義行為決策取決于信息的付出成本和收益,獎勵額度最好采用基于信息質量、價值高低的變動計算方式,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獎勵額度。
⑶提高未來合作的收益。基于未來合作收益的考慮,信息聯盟中的個人信息資源配置可能達到最優,因此在個人信息資源配置時,信息聯盟的成員應盡量避免追求利益的短期化,注重提高對于合作伙伴的長期價值,通過戰略資源互補、關鍵技術共享等方式將信息共享提高到長期的高度,實現個人信息供給的有效,提高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1]張廣欽.信息資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蔣永福.論公共信息資源管理——概念、配置效率及政府規制[J] .圖書情報知識,2006,(3):12-15.
[3]余以勝,姚軍.博弈視角下的區域公共信息資源共享與配置探析[J].情報資料工作, 2011,(6):50-54.
[4]帕累托最優[EB/0L].[2013-09-02].http://baike.baidu.com/view/98065.htm.
[5]劉芷欣,余以勝.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信息資源配置模式及思考[J].廣東科技,2012,(5):20-21.
[6]査先進等.信息資源配置與共享[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7]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9]莫祖英,馬費成.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質量控制的博弈分析[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8):26-30.
[10]刁麗琳.合作創新中知識竊取和保護的演化博弈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12,(5):7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