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濱
(大連圖書館 遼寧大連 116012)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迅猛發展和以Ipad為代表的智能移動終端的大量應用,提供移動服務已成為現代圖書館的一大延伸服務途徑,且由于移動服務打破了傳統的圖書館陣地服務模式,是現代圖書館向社會發展需求的兼具知識、科技雙重內涵的現代化服務的發展方向,因此受到了國內圖書館界的積極應用,也得到了圖書館學術界的深入探討。本文主要梳理了國內圖書館的移動服務相關研究主題分布,并分析了移動服務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
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分別以“移動圖書館”和“圖書館”&“移動服務”作為主題檢索詞,對我國歷年發表的學術文獻進行文獻檢索,去重整理后得到286篇文獻(檢索日期:2013年8月26日)。從研究成果的分布和數量來看,最早的研究文獻是廣州財政學校的沈向若發表于《現代情報》2004年第三期的“多媒體短信技術實現圖書館移動服務”一文,但主要研究成果產生于2008年及以后,2011年達到了高峰,共計有28篇相關研究成果,由此可看出在經過了本世紀初的研究探索后,我國移動圖書館及圖書館移動服務開始大量投入實踐,研究的熱潮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從成果發布的期刊分布來看,這些成果主要分布在圖情類期刊上,也分布在《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等多種非圖情類期刊上,說明移動圖書館及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既得到了業內的重視,也得到了我國學術界的認可,是我國近年來的一大學術研究主題;從研究的主題演變來看,在研究初期,大多成果以移動圖書館與移動服務的服務形式、服務實現及服務終端實踐介紹為主,如對圖書館短信服務的介紹、移動圖書館的功能與設計實現等。但隨著越來越多圖書館的移動服務開展,相關的研究也發展到了圖書館移動服務的改進、中外對比等層面,如對中美移動圖書館服務的對比、移動圖書館建設的經驗等。并隨著對移動圖書館及移動服務的研究深入,我國業界學者也開始注意到了移動服務的用戶需求、信息行為等方面。可以說,移動圖書館及移動服務的研究主題在我國經歷了一個認識、引進、應用、改進的發展歷程,目前這一研究已完成了對其的引進認識、實踐總結、經驗交流階段,已向深層次的用戶研究方向發展。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其與網絡信息技術的融合為圖書館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使得圖書館的服務方式發生了變革。圖書館界對移動服務的研究主題也分布在多個方面:
(1)移動圖書館的服務內容研究。對移動圖書館和圖書館的移動服務研究主題中,對服務內容的研究占據了最大比例,不少學者在初期研究短信服務、書目檢索、新聞通告等基礎上,還對可以實現資源檢索與獲取、互動服務的圖書檢索與借閱、參考咨詢、信息推送等內容進行了研究。如,鄭滿生從短信服務的發展和特點入手,對手機短信應用于高校圖書館的服務之中進行了可行性分析;朱雯晶與夏翠娟以上海市各聯盟圖書館的移動終端進行二維碼或其它條碼識別,以獲取上海市中心圖書館各成員館基本信息為例,介紹了移動服務中的二維碼應用。
(2)移動服務的實現手段研究。對移動服務的實現手段研究,目前主要是對電子閱讀器、智能手機和Ipad等移動設備以及各種平臺系統如何應用移動圖書館的研究。如,盧向華基于短信和WAP網站方式的手機圖書館的不足之處,結合手機客戶端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提出了一種基于Android的圖書館手機服務模式;孫萍根據圖書館實現移動服務的短信、WAP及J2EE等三種技術方案的優缺點,分析了圖書館移動服務的未來發展趨勢。
(3)移動服務的用戶體驗研究。滿足用戶需求、提高用戶服務體驗是圖書館移動服務的建設宗旨,因此,我國圖書館界學者也開展了相關的移動服務用戶體驗研究。如王茜、張成昱以清華大學圖書館自主開發的移動圖書館所進行的用戶體驗調研為研究樣本,分析了圖書館移動服務的用戶對系統現有功能設置和各項指標的滿意程度,并對TWIMS系統的后續開發與完善以及下一階段的用戶體驗問卷調查提出了意見與建議;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徐婷等人提出了虛擬圖書館的優勢及情境體驗式的設計理念,同時在對移動圖書館WAP網站的發展與實現技術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基于用戶體驗的移動圖書館網站的建設進行了設計。
(4)移動服務的用戶信息行為研究。如何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用戶的需求,進而構建、改進能提高用戶服務體驗的移動服務模式,優化圖書館移動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是圖書館移動服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研究主題。如,周怡等對復旦大學圖書館的移動服務用戶需求及體驗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朱多剛對影響圖書館移動服務用戶行為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使用態度、使用行為意向五個變量及其關系進行了假設與研究,提出了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的用戶行為影響因素概念模型。
(5)其它方面的研究。除上述研究角度外,我國圖書館界學者還對圖書館移動服務的系統建設、信息存貯平臺、著作權問題、可持續發展等進行了研究,如,對移動計算時代的圖書館移動服務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如服務模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服務內容向多樣化方向發展、操作界面向友好化方向發展等;還有學者對云環境下的移動服務平臺構建進行了研究,對云環境下的圖書館移動云服務模式、云平臺構架進行了構建;也有學者對現有版權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設置基于提供復制與傳播機會的法定報酬請求權,以著作權補償金為模式,依靠集體管理組織來組織實施;等等。
從上述研究主題分布可以看出,我國圖書館界對移動服務的研究隨著移動圖書館、掌上圖書館等移動服務模式的產生而發展,并隨著對移動服務的研究深入,現已發展到了對其可持續發展、系統架構改進、云環境資源存儲等較高層面,這些研究也為我國圖書館移動服務的開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使圖書館的移動服務從概念走向了現實。但仔細分析研究主題的分布,還可以看出研究存在著一定的發展空間,主要有:①資源建設的研究視野不夠。盡管對移動服務的資源存儲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在云環境下的資源存儲,但對移動服務的資源整合、數據挖掘等研究不足,移動服務所依賴的支撐資源還主要是圖書館已有的自建數據、購買的商業數據庫、館藏目錄、網絡資源、門戶網站資源等,對資源的深層開發不夠,明顯制約了移動服務的深入發展;②對移動服務研究的系統性不足。對已有的對移動服務研究文獻分析可以看出,圖書館對移動服務的研究沒有突破概念的束縛,并沒有將移動服務納入到當前的服務體系之中,這種理論研究上的不足,也在實踐中限制著移動服務未能作為圖書館服務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③對移動知識服務的研究尚待加強。主要從網站、短信等形式發展而來的圖書館移動服務,使其服務優勢性能主要體現在移動性、便捷性等方面,但隨著知識服務、嵌入式服務及學科服務的深入發展并逐漸成為圖書館服務的未來發展趨勢,加強對移動服務的研究,使其服務向知識服務方向轉移無疑是發展方向之一,而目前對移動服務的知識化服務方向的研究尚屬空白。
在對圖書館的移動服務研究與實踐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探索、總結與發展后,尋求未來的發展,無疑更需要理論的先行探究,基于以上分析,筆者以為未來移動服務的發展態勢有:①移動服務的服務研究空間有限,研究重心向資源開發方向發展。隨著移動服務的成功實踐,對其服務方式、內容、模式的研究將會隨著社會技術的產生而變化,但可以預料到研究的空間相對較小,因而轉向目前屬于薄弱環節的資源建設無疑是必然的,如上文提到移動服務資源整合、數據挖掘、語義開發等都可能為未來的資源開發研究重點;②從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角度去研究移動服務。圖書館服務模式的逐漸成熟,驅動著圖書館必須去建立一套服務覆蓋、資源節約、方式多樣的服務體系,將移動服務納入到服務體系的語境下研究也將是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③提升對移動服務的知識化水平研究。知識服務的進一步發展,也促使著圖書館進一步向向用戶提供知識服務轉移,圖書館如OCLC、谷歌等建立一站式的知識服務檢索站點,已是大勢所趨且已在實踐,因此,如何提高這種發展環境下的移動服務知識化水平無疑也是未來的一大研究趨勢。
從我國對移動服務的研究發展與現狀可明顯感受到移動服務的發展之快與帶給圖書館的機遇,對其研究現狀的分析也能讓我們看出研究與實踐的不足,對其發展態勢的分析更能幫助我們對未來移動服務的發展做出預判,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積極、主動的提升對移動服務的研究水平與服務水平,推動我國的圖書館事業更好地向前發展。
[1]鄭滿生.論手機短信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10):65-67.
[2]朱雯晶,夏翠娟.二維碼在圖書館移動服務中的應用——以上海圖書館為例 [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2,(Z1):120-125.
[3]盧向華.基于Android平臺的圖書館移動服務系統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65-68,87.
[4]孫萍.圖書館實現移動服務技術方案的比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10):61-63.
[5]王茜,張成昱.清華大學無線移動數字圖書館用戶體驗調研[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5):38-45.
[6]徐婷.基于情景體驗式的虛擬圖書館建設模式探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2,(7):81-82.
[7]徐婷,汪志莉,徐來.基于用戶體驗的手機圖書館WAP網站開發[J].圖書館學刊,2012,(3):116-118.
[8]周怡,張敏,李瑩.復旦大學移動圖書館用戶需求及體驗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2,(2):32-38.
[9]朱多剛.高校學生使用移動圖書館的行為意向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2,(4):77-82.
[10]張曉林.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30-35.
[17]李文文,陳雅.圖書館嵌入式服務模式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1):92-94.
[18]范愛紅,邵敏.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