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九
(西安文理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廣場和公園建設擴大。廣場體育活動已成為社區居民和弱勢全體休閑活動的時尚與要求。體育強身健體、娛樂身心、充實生活、社會交往等作用。被人們認同與接受。城市體育人口,大多數是非正式體育群體中的成員[1]。廣場體育自發性體育組織已成為全民健身活動的主要載體[2]。據不完全統計,西安市現有全民健身廣場180個,體育健身場館304個,健身路徑337套,廣場晨練點1600多個。這些都為人們群眾體育鍛煉、健身提供了場所。使全面健身運動的場地保證為廣大體育愛好者和弱勢群體搭建了健身平臺。那么,如何培育和發展廣場體育組織,更好的落實全民健身。文章著重研究廣場體育組織的培養與發展思路。
以西安市公園、廣場體育健身活動的情況,體育主管部門、各級體育協會組織、廣場自發體育組織為研究對象,進行專家走訪、體育主管干部訪談、廣場體育組織調研,走訪體育組織50個,進行市、區體育組管部門主管干部6人,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收回920份,有效率為92%。
廣場體育組織是非正式體育組織的下位概念。是居民在參與體育活動自然形成的體育鍛煉項目組織群體,具有數量多、小型多樣(一般為30~50人左右)、隨意性強、結構松散與內在凝聚力形成了新型的社會關系,滿足社會體育鍛煉群體的需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生活方式。
2.2.1 發展能力不強,規模小
廣場體育組織大部分規模在50人以下形成以自發、自主管理為主。且以中老年人為主,一般由體育協會組織扶持,其穩定性和持續性較好,健身項目如太極拳、健身舞蹈、太極柔力球等。但這些人員流動性大,因此依據政府機構體育協會的優勢,組織管理人才,體育社會指導員,他們的能力來幫助培育和發展廣場體育組織的思路值得思考。
2.2.2 廣場健身成員多數為中老年和低收入的弱勢群體
廣場體育健身的群體主要以中老年為主,80%以上是退休人員和無職業者。女性多于男性[3]。從年齡結構看,廣場體育以老年人為主,其次是中年人,60歲以上的人占47.6%,中年人占41%,這主要是他們有充足的時間來鍛煉。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體育鍛煉的認同及體育增強體質、促進大眾健康長壽和對重建社會交往圈的期望,形成新型的社會關系。訪談中了解到,廣場體育群體成員中75%以上為退休人員和無固定職業者等低收入弱勢群體。由于成員大多數為低收入者,組織者以每月1~3元(含音響維修、資料、電費等)維持費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難以籌措,活動內容以不投入或少投入為主,較難運行。和其他廣場的交流也無法進行[4]。阻礙了項目的推廣和人群的交往(如表1)。
2.2.3 廣場鍛煉群體活動的內容
廣場體育鍛煉人群組織在參加活動內容上可謂豐富多彩,有傳統民族色彩的項目如武術中的太極拳、秧歌,還有交際舞。而且有新興的體育鍛煉項目:啦啦操、太極柔力球、排舞等。他們基本選擇運動強度較小,娛樂性較高,簡單易行的運動項目,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如表2)。
2.3.1 經費投入與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廣場體育組織沒有政府組織和社區對其進行管理和資金投入,屬于自發性,其發展受到影響。另外,由于“草根”性質,沒有政府的統籌指導及各種資源配置,各級體育組織不能與其建立正常的聯系,在遇到技術及其他困難時難以得到幫助和支持,發展處于自生自滅狀態[5]。

表1 西安市廣場體育鍛煉人群的年齡特征

表2 廣場鍛煉群體活動的內容調查
2.3.2 健身社會體育指導員力量薄弱
政府建立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認證制度,并加快了該人才的培養速度。但社會體育指導員如何到廣場去服務指導,還必須服從政府的安排。由于沒有暢通的渠道使其為廣場體育服務,廣場體育組織者也沒有能力支付其經費保證,使其無法服務,廣場體育組織為業余愛好者和其他熱心人士健身指導由其組織中的核心人物負責,或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學習,以傳遞經驗為主,他們的技術和鍛煉價值無法保障。從調查中發現,有的體育鍛煉項目開始前沒有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夠,不能科學的指導鍛煉,需要規范的指導達到健身的目的。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指滿足公共體育需求而提供的產品和人員的總和以及健身活動的宣傳,幫助廣場體育組織協調發展,提供健身指導、專家健康咨詢、體質測試、運動處方的提供等服務,建立體育活動網站,開展各類體育競賽活動的體系安排。
廣場體育組織是提高健身人群的吸引力,形成群體的凝聚力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我監督”[6],實現廣場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組織者和熱心者的專業知識培訓,幫助核心人物提高體育的指導能力,使他們成為自主的管理者。
設置廣場體育公共服務窗口,建立體育信息平臺,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廣場體育鍛煉信息,接受各項體育服務加強科學健身宣傳,傳播健身知識,推廣科學健身方法、科學健身理念,促進廣場體育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廣場體育組織開展大眾體育活動和競賽。開展體育表演和娛樂等活動,通過有趣、開心的體育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營造體育鍛煉氛圍,促進廣場體育文化建設。要不斷的豐富群眾體育活動內容,普及推廣新的體育項目,吸引更多的人群參加體育鍛煉,滿足人們的交流與交往,形成新的社會關系,為和諧社會做貢獻。
[1]王學增.體育群體的概念和思辨與非正式群體的社會學意義[J].聊城體育大學學報,2005.
[2]孟凡強.自發性體育群眾組織成因的理論探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
[3]秋實.西安市體育鍛煉群體及“全民健身路徑”利用狀況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4).
[4]鄒昌店,肖林鵬,楊曉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框架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
[5]盧耿華,張黎,謝英,等.西安市社區體育設拖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6).
[6]李建國.社區全面健身服務網絡的理論框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