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在先 李洪彪
近幾年,撫順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從保護水源、保障民生的大局著眼,探索出了科學利用、循環發展的農村垃圾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為全省農村垃圾治理闖出了一條新路。
變廢為寶,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撫順縣把農村垃圾作為一種資源,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既有效治理了農村垃圾,又創造了新的價值。一是將畜禽糞便轉化成有機肥,用于生產有機食品,形成畜禽糞便→有機肥→有機農業→有機食品的生態循環經濟。二是將畜禽糞便作為戶用沼氣的原料,經發酵后產生沼氣,為農戶提供生活燃氣。三是將秸稈、廢棄菌段、廢舊衣物等可燃垃圾,按照可燃垃圾→晾曬→氣化碳化→過濾除塵→噴淋洗滌→冷卻→分離→凈化→存儲→供氣的步驟,生產出生活燃氣,供集中居住的居民使用。四是將生活污水通過戶用污水設施沉淀過濾和污水集中處理站的厭氧發酵、人工濕地等處理技術,轉化成可以還田的灌溉用水。五是將不可利用的建筑垃圾等集中運送到遠離大伙房水庫的垃圾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經過這樣分類處理之后,撫順縣最后進行填埋處理的垃圾只占垃圾總量的10%左右,而其他90%左右都變成了資源,有效實現了農村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源頭控制,促進產業轉移和生產方式轉變。在工業點源污染的控制上,一是對大伙房保護區內的銀礦、造紙廠等污染企業予以“關停并轉”。二是嚴格項目管理和審批,杜絕產生新污染源,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和環境污染嚴重、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項目一律不批。三是大力發展節水、節能、低排放、資源保護型工業,規劃建設了輝山乳制品、救兵炭化木和海浪環保三大環保產業集群。在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上,一是引導發展食用菌等無污染農業,重點培育以單片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二是發展大果榛子、寒富蘋果、山野菜和中藥材等無污染特色產業。三是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100個、清潔飼養小區36個,修建大型儲糞池和儲尿池200多座,建設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池22個,在全省率先實現了一鄉鎮一座畜禽無害化處理池。四是利用有機糞肥發展有機農業,全縣種植有機水稻4萬余畝、有機雜糧1萬余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達到59個、51.8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達到4個、18.2萬畝,每年減少投放農藥5.28噸、化肥233.6噸,節約生產成本163萬元,因農產品品質提升帶來的綜合效益達827萬元。
綜合治理,實施環境連片整治和推廣清潔能源。撫順縣在積極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和控制污染源頭的基礎上,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全面改造,全方位解決影響大伙房水庫水質安全的各種問題。一方面,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2009年以來,共投入資金2.8億多元,完成了101個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建設垃圾中轉站和填埋場35個、垃圾堆存點8個、垃圾發酵池8個,配置垃圾清運車86臺、垃圾箱1776個、分類垃圾桶3萬多個;建設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9處,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019個,修建邊溝144萬米、污水收集管網4.1萬米,實現了一鄉一座污水處理廠。今年,又啟動了30個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年底將實現全縣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全覆蓋。另一方面,大力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和保護森林植被。為此,共投入資金3520萬元,建設大型沼氣池4座、戶用沼氣池4549座、秸稈氣化站6座、垃圾氣化站2座、節柴改灶吊炕2萬多個,安裝太陽能路燈482盞。投入資金1322.5萬元,共改廁5750座,其中結合戶用沼氣池改廁2120座。今年,撫順縣又依托輝山奶牛養殖基地,啟動了沼氣提純壓縮氣項目建設,年可處理牛場糞污12萬噸、消化秸稈5萬噸,年產生物燃料306萬立方米、生物有機肥14萬噸。
撫順縣治理農村垃圾、保護生態環境的經驗表明,科學利用、循環發展,是農村垃圾治理的有效途徑,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理模式;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從源頭控制污染源產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關鍵所在;實施綜合治理、連片整治,是鞏固和擴大治理成果的重要措施;領導重視、部門形成合力、各級分工負責,是建立長效治理機制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