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愛華
(作者系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委“兩新”組織紀工委書記、組織部辦公室主任)
到村任職有半年時間了,按照區委的統一部署,近一個月,我其實只做了一件事,“地毯式”地走訪了新莊鎮陳墩村低收入家庭。一個月的時間,走田埂、進農家,訪民情、聽民愿,哪家窮去哪家,哪家難進哪家。走訪中鞋子上滿是泥水、泥巴,褲子上沾滿了草籽、刺球,襯衫一遍一遍被汗水浸濕,但通過近距離、面對面與141戶低收入農戶的交心交流,聽到許多肺腑之言,感受很深,引發我很多思考。
141戶低收入家庭,到底低在哪?貧在哪?差距在哪?雖都貧窮,但致貧的因素卻不盡相同。伏在案頭,細細想來,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屬于財政“兜底”對象。這部分基本是老弱病殘人口家庭,既沒有青壯勞力,也沒有營生技能,生活十分困難,甚至舉步維艱。政府對他們全部“兜底”、應保盡保、別無他法。第二種類型,不屬于政策“兜底”,但離人均純收入4000元的脫貧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第三種類型,屬于年人均純收入在4000元上下、處于扶貧線邊緣的家庭。這三種類型,也代表了貧困的等級,而作為一個掛鉤幫扶干部的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使他們脫貧致富的只有第三種類型。
走訪中發現,第三種類型的家庭都有1-3名勞動力,致貧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孩子較多。農村的“生兒傳宗接代”觀念根深蒂固,不生到男孩不罷休思想普遍存在,導致大部分低收入家庭都是3個小孩以上,由婦女在家接送小孩上學,同時照顧未入學小孩,靠丈夫一人在宿豫城區或者新莊鎮上做零工。比如陳墩村崗莊組李永春,38歲,5口人,3個小孩(2個女孩1個男孩)全部在讀書,低收入農戶,由于家屬要照顧3個孩子沒法出去工作,家庭經濟的重擔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靠他自己在宿豫區打零工勉強度日,李永春告訴我們,他妻子好胳膊好腿的,就是因為送孩子上學,哪兒也不能去,白白浪費了一個勞動力。二是因病因災。患“三高”、癌癥、腰間盤突出、肝病、骨質增生等疾病,需要治療及長期吃藥;突發車禍,家庭失去勞動力。比如崗莊組的楊云,丈夫因車禍死亡,帶著兩個小孩生活;墩北組的陳法洋,妻子患有膀胱癌……因病致貧的戶數占低收入戶總數一半,這些家庭都有一個呼聲:想出去賺點錢,但是走不開,工廠離得比較遠,還要按時上班,根本無法保障工作時間。三是因殘疾。不少低收入戶中聾啞、智障、肢殘等因殘致困戶,因殘疾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照顧小孩,比如陳墩村崗莊組的李先來家,有3個小孩,大的上初中,二的上小學,小的上幼兒園,妻子下肢有殘疾,靠李先來一人打零工維持生計。
總結出這三種類型的低收入家庭貧困的原因后,我想,要使這些家庭脫貧,唯有解脫出他們的勞動力資源,通過他們自己的辛勤勞動,不僅僅在幾畝土地上想辦法,還要靠打工致富,當務之急就是要在農村大力發展“三來一加”(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定做和農副產品加工)項目,這些項目對就業群體勞動技能要求較低,老人、婦女都可以干,而且投資少,見效快,技術簡單易學,不需要固定的土地廠房,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采取分散到戶的方式,能夠實現在農村留守人員家里利用閑暇時間,做點手工項目,不影響照顧家庭小孩,這樣可以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走訪中,陳墩村支部書記丁春龍告訴我,陳墩村以前有個“三來一加”項目——南華工貿手套廠,2006年在陳墩村落戶,解決了陳墩村40余名留守婦女的工作問題,讓她們實現在家門口賺錢。梨園組的侍平就是當時手套廠的熟練工,今年34歲,家里6口人,2個小孩,丈夫在本地打零工,她在手套廠手藝好,每月工資有1300元,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丈夫的工作壓力。2008年新莊鎮推進工業集中區建設,手套廠為了擴大規模搬到了鎮工業集中區,侍平既要照顧兩位年邁的老人,又要接送小孩上學,沒辦法到鎮工業集中區上班,現在一家6口人的生活都要靠自己的丈夫維持,生活十分困難,屬于低收入農戶。像侍平這樣的原因成為低收入家庭的很多。在同群眾聊天中,看著他們臉上期盼的表情,感受到他們聽說我們給村里爭取到項目后的喜悅,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三來一加”項目的決心,這一富民舉措在農村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