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威威
【教學重點】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并且系統性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未來中國勾畫出一個天藍、地綠、水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嶄新畫面。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集中論述,這在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尚屬首次。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這些重要論斷,深刻闡釋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1.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作出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系統的部署。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所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習近平同志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凈;不僅期待殷實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注重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是為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而作出的戰略決策,也為子孫后代永享優美宜居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順應時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3.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綠色、環保、低碳正成為新的時尚。我們黨清醒地把握這一發展新趨向,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認真總結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經驗,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提出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等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于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為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
習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關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覺和生態自覺,標志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1.要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是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方向、總要求、總措施。
2.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推進生態建設,既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是思想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實踐證明,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
3.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這是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要結合貫徹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積極開展研究論證,盡快形成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的完整方案,抓好組織實施。
4.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要終身追究。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也是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
5.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貫徹落實這一部署,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融入經濟建設:關鍵是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融入政治建設:一是加快制定和修訂同生態文明相關的環境和生態保護法規;二是建立科學完善的政府及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獎懲制度和辦法,形成正確的施政導向;三是加強學習教育和宣傳引導,努力將中央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變成全黨、全社會的自覺行動。融入文化建設: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其次是價值觀念的轉變;第三是努力推進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融入社會建設:首先是信息的公開透明;其次是公眾參與;第三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進入新世紀,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中國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嶄新發展理念。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不保護環境,經濟就會陷入“增長的極限”。要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促進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為提升發展質量和空間提供了新的戰略指導;是主動順應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新期待,標志著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范疇;是著眼長遠,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美好家園的客觀要求。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環境保護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干線、大舞臺和著力點,探索環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麗中國的一個路標。習近平同志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用生態文明的理念來看環境問題,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問題,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要探索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我們既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治理污染的經驗教訓,又要結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改革創新,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來進行綜合治理,發揮體制和制度優勢,盡量縮短污染治理進程,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思考題】
1.如何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2.為什么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是什么?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思路和途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