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柏乃, 卞曉龍
(浙江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8)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關鍵的轉型階段。 黨的十八大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要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和諧統一。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是對經濟發展和政治文明的要求,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則集中體現社會文明的重要地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推動“五位一體”布局的重要抓手。 黨的十八大在肯定前十年各項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 也清醒地認識到在前進道路上仍有很多困難和矛盾。 要想有效解決前進道路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必須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必須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研究始于國外學者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探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第一次環境革命爆發, 人們開始辯論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逐漸轉向對環境的關注。[1]1972年,羅馬俱樂部的經濟學家發表報告《增長的極限》,引發了廣泛爭論,增進了人們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認知。1987年,聯合國在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該報告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需求,又不對后代滿足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0年,聯合國提出了人類發展指數, 并且每年都發表一份不同主題的《人類發展報告》,以人為本與社會發展成為人類發展觀的重要內容。
協調是指系統之間或系統組成要素之間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一種良好態勢。 國內研究者從社會變遷、[2](p25)系統論、[3]哲學[4]等多角度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做出了概念解釋, 都認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指經濟和社會兩個領域之間各要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最終服務于人類發展的過程。因此,要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進行分析, 就必須構建相關的指標體系并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測度。
在構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時, 不同研究者對指標維度劃分和指標遴選標準不同。 在歸納總結后發現,經濟維度的指標一般用以反映生產水平、產業結構、生產效率、能源消耗、進出口貿易等層面,社會維度一般包括科教文衛、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收入消費、生態環境等內容。國內研究者選擇的評價方法大致可分為三類:[5](p131)第一,指數評價法。該方法通過計算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或者協調發展指數來分析發展協調程度。楊立勛劃分了6個領域計算社會發展指數,選取了9個指標計算經濟發展指數。 比較分析了深圳市2001-2003年的社會發展指數和經濟發展指數。[6]第二,指標體系評價法。 該方法通過構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標體系,考慮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分析協調程度。具體方法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定性分析法。研究者一般根據構建的指標體系,尋找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指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應遵循的原則和應解決的問題。朱慶芳根據構建的指標體系,采集了我國1979-2003年間的統計數據, 根據運行趨勢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亟待解決的六大問題。[7]另一種是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將原來眾多具有相關性的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相互無關的綜合指標來代替原來指標的方法。 該方法通過計算各指標在提取的主成分上的權數, 得出綜合評價函數。 潘安娥和楊青篩選了14項指標,采集武漢市1996-2003年的統計數據,提取兩項主成分計算綜合得分。[8]第三,協調系數法。該方法實際上可以看作是指標體系評價法的深化。 在構建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指標賦權,計算經濟和社會發展得分,構建協調發展模型,得出協調系數。于博等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賦權, 計算系統發展協調度和系統協調發展趨勢指數,分析了青島市城市資源、基礎設施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9]毛慧慧等使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計算指標權重,構建發展協調度模型,分析了海河流域水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10]另有一些學者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分析方法也進行了有益探索。 劉兆順和李淑杰根據系統控制論中的系統演化理論,建立了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穩定性評價模型,對中國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進行了分析。[11]楊玉珍和許正中以DEA模型為分析方法,采用河南省1990-2007年的數據進行測度。[12]崔述強側重人口因素和人的發展角度, 探討了定基指數方法用來分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可行性。[13]
國外學者在研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時采取的方法大致也可分為三類:第一,新古典增長模型。它的基本假設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思路, 故被稱為新古典增長模型。研究者將環境因素引入到模型中,分析自然資源使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England考慮到自然資源的不可替代性,認為應該促進技術進步,減少人口增長,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從而保證經濟的正常運行。[14]第二,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是基于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發展起來的, 該理論放寬了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假設并把相關的變量內生化,從而可以由模型的內部來決定經濟的長期增長率, 這些模型被稱為內生經濟增長模型。 一些經濟學家將環境或污染引入模型中,分析了在自然環境約束下,經濟與社會可協調發展條件問題。 此類研究也認同技術進步在保證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EKC假設。Bandyopadhyay在為1992年的世界發展報告所做的背景研究當中, 得出了一些可測的污染指標與人均GDP之間呈倒U曲線的結論。[15]由于該曲線與庫茲涅茨曲線類似, 因而被后來學者稱之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設。基于這一假設,研究者大多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分析社會環境指標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后續研究中, 學者們在采集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數據分析后發現, 社會環境指標與經濟指標的關系存在多種可能性, 而非單一的倒U型曲線關系:Soumyananda Dinda 研究認為二者之間呈現倒U 關系,[16]Tae-HyeongKwon分析發現二者呈同步關系,[17]Ariaster研究發現了呈U型關系的情形,[18]Birgit Friedl 和Michael Getzner的研究則表明二者亦可能是N型關系。[19]
國內外關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論著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目前有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一是很多研究者在遴選指標時個人主觀作用太大, 未能有效地化主觀為客觀;二是在應用指標體系進行實證考察時,偏重數據的縱向比較,缺乏省域之間的橫向分析。由于我國不同地區差異巨大, 省份之間的橫向比較可以為促進區域協調提供參考。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概念涉及到國民經濟運行和社會運作的多個方面,因此,指標體系應當包含經濟、社會兩個維度并合理劃分領域。通過邀請來自于經濟、社會、科技、教育、環境保護和管理等領域的12位專家參加頭腦風暴會議, 整理得到了90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通過隸屬度分析、相關分析、鑒別力分析三輪實證篩選,得到了衡量經濟社會發展度的36個指標,其中,經濟指標16個、社會指標20個。由于不同省、市、自治區統計口徑不一,統計指標存在一定差異,本文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原則和代表性原則對指標進行了適當刪減和替換。最終確定了29個指標,其中,經濟發展度指標14個、社會發展度指標15個。在對專家進行深度訪談咨詢的基礎上,將29個指標劃分為兩個維度、八個領域。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省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指標權重。 變異系數法是一種直接利用各項指標所包含的信息計算權重的客觀賦權的方法。在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取值差異越大越能反映被評價單位的差距。 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公式如下:


根據構建的我國省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評價體系,通過查閱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年鑒、政府工作報告等,采集了31個省、市、自治區2011年的統計數據。 其中一部分評價指標是原始數據,其余評價指標的數據是經過簡單計算后得出的。得到我國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

表2 我國省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標權重體系
⒈指標數據的無量綱處理。 由于各評價指標的量綱不同,需要對評價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本文采用效用值法進行無量綱處理。為使結果更加簡潔直觀,規定效用值的區域范圍為[0,1],即評價指標最大的效用值為1,最小的效用值為0。在進行無量綱處理時,把“正效用指標”和“負效用指標”區別對待,無量綱數據處理計算公式為:當為正效用指標時,,即越大,效用值越高;當為負效用指標時,即越小,效用值越高。社會發展度評價指標()的無量綱處理方法與此相同。
⒉我國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度測算。 我國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度的評價函數如下:

把無量綱化后的數據代入上述評價函數, 可得到31個省、市、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度、社會發展度和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度。為方便對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比較,將發展度最高省份設為1,計算各省相對發展度。結果如表3所示(按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度由低到高排序):

表3 我國省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測度結果
⒊我國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測算。 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的測算采用離差分析法和幾何平均數法實現。從統計學意義上講,兩個系統X與Y(或兩個變量X與Y)的協調度體現為和的離差,兩者的協調度越高,和的離差越小。我國省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由評價維度(兩個評價維度)、評價領域(八個評價領域)和評價指標(29個評價指標)三個層次構成。在離差系數測度模型中,調節系數K值取2,得到我國省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離差系數測度模型:


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的計算結果必須通過一個具體的等級標準加以衡量, 這樣, 才能形象地表達其含義。在對15名專家進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參照國內外各種綜合指數的分級方法,按照發展協調度的大小,將我國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評價標準劃分為 “優質協調 (協調度0.90~1.00)”、“良好協調 (協調度0.80~0.90)”、“中級協調(協調度0.70~0.80)”、“初級協調(協調度0.60~0.70)”、“勉強協調(協調度0.50~0.60)”、“瀕臨失調(協調度0.40~0.50)”、“輕度失調(協調度0.30~0.40)”、“中度失調(協調度0.20~0.30)”、“嚴重失調(協調度0.10~0.20)”、“極度失調 (協調度0~0.10)”10個等級標準。我國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發展協調度仍采用最大值設為1的做法):

表4 我國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測度結果
對我國省域經濟發展度進行K—均值聚類分析,為了說明分類的合理性, 本文采用判別分析方法進行檢驗。 對聚類結果交叉驗證后顯示, 有兩個案例被誤判,對原始案例中的93.5%進行了正確分類,分類結果是合理的。根據最終聚類中心,將分類結果從高到低劃分為五類。我國經濟發展度最高的為西藏地區。西藏雖然發展水平較低,但發展速度很快,GDP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率、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均位列全國前茅。西藏選擇了低能耗、高產出的發展模式,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高,單位GDP電耗為全國最低,成本費用利潤率位居全國首位。 西藏逐漸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快速、高效的發展模式,經濟發展度為全國之最。
我國省域經濟發展空間分布具有三個特征:第一,我國省域經濟發展度水平不高。31個省、市、自治區經濟發展度的平均值為0.4685,低于平均值的省、市、自治區有20個,經濟發展度高于0.6的僅有6個省、市、自治區,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我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人均指標得分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發展速度緩慢。 多個省、 市、 自治區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進出口總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值偏低。一方面,我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發展成果不足;另一方面,各省、市人口基數龐大,人均數值不高。第二,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度高于內陸地區。遼寧、天津、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市經濟發展度相似,且明顯高于內陸地區。 沿海城市占據天然的海運港口優勢, 開放較早,經濟基礎扎實,一直領跑著中國經濟。上海依托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和龐大的經濟總量在沿海城市中實現了最高的經濟發展度。上海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處于全國先進水平。人均GDP、人均進出口總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接近全國最高水平。遼寧、天津等省市雖然在經濟總量、 產業結構等方面與上海和北京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但從全國范圍看,遼寧、天津等省市依然占據著較大優勢。第三,中心城市經濟發展度高于周邊地區。北京是北方以及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的人均GDP、人均進出口總額、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居于全國前列。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單位GDP電耗兩項指標也較為理想, 其余經濟發展指標則得分偏低。 北京主要依靠多年積累的經濟發展優勢實現了較高的經濟發展度。上海是東部的經濟中心,發展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 上海是我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積累了大量的經濟資本,貿易渠道通暢,產業基礎雄厚。作為長三角的中心,經濟輻射影響著江蘇、浙江等省份。上海在我國國際國內貿易往來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經濟發展度位列前茅。重慶著力將自己打造為中西部的發展中心。近些年來,重慶的一系列發展規劃都在為實現這一目標服務。 重慶的高經濟發展度得益于較快的發展速度和發達的第二產業。 重慶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GDP增長率、進出口總額增長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對經濟發展度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心城市集中著較多的經濟、政治、文化資源,占有獨特的經濟發展優勢,經濟發展度自然高于周邊城市。
對我國省域社會發展度進行分析時同樣采用K—均值聚類分析法。對聚類結果交叉驗證后顯示,有三個案例被誤判, 對原始案例中的90.3%進行了正確分類,分類結果是合理的。根據最終聚類中心,將分類結果從高到低劃分為五類。 我國省域社會發展度空間格局分布顯示出兩個特征:第一,我國省域社會發展度處于較低水準。31個省、 市、 自治區社會發展度平均值為0.2768,有25個省、市、自治區社會發展度低于平均值,社會發展度高于0.3的省、市、自治區只有6個,我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社會發展度偏低。大部分省、市、自治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偏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城鎮登記失業率偏高,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第二,社會發展度居于前列的6個省、市、自治區呈點狀分布。東部地區上海、浙江兩省市發展度最高,北部地區北京、天津兩市最高,西部地區西藏最高,南部地區海南最高。除上述6個省、市、自治區外,其余25個省、市、自治區都被劃歸為低社會發展度一類。上海、浙江兩省市在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上占據優勢地位。 兩省市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指標上得分較高。北京在社會發展方面卓有成效,人均教育經費、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每萬人醫生數為全國最高,城鎮登記失業率為全國最低。城鄉居民收入、城鄉家庭恩格爾系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都處于全國前列。然而,北京的環境問題卻不容樂觀,三項環保指標得分均處于下游,給社會發展度造成了不利影響。西藏注重發展民生、縮小收入差距、保護環境,實現了良好的社會發展。西藏在教育經費投入、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指標上得分領先。廢水排放總量、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均為全國最低。 突出的環境保護工作為西藏的高社會發展度做出了巨大貢獻。 海南屬于較為均衡的社會發展類型, 除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每萬人醫生數、廢水排放總量、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四項指標得分偏低外, 其余指標得分均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社會發展整體狀況良好。
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僅有海南的社會發展度高于經濟發展度, 西藏經濟發展度與社會發展度相等,其余29個省、市、自治區均為社會滯后型的發展模式。我國省域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度平均值為0.3726,有20個省、 市、 自治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度低于平均值。僅有9個省、市、自治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度高于0.4,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度水平不高。測度結果顯示,只有西藏、海南、上海、江蘇四個省、市、自治區仍處于失調狀況,我國其余省、市、自治區都已經擺脫了經濟社會發展失調的困境。 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四個省、市都被劃歸為優質協調地區。這主要得益于我國中西部地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兼顧各方,雖然少有特別突出的發展成果,但始終保持著多方面協同并進的發展趨勢, 很少出現指標領域間的大起大落現象。在西南地區,西藏屬于發展特例,是全國唯一一個嚴重失調的省份。 雖然西藏的經濟發展度和社會發展度均位居全國第一, 但高發展度的背后卻是指標間的極度不平衡。 西藏的經濟發展維度和社會發展維度均存在部分指標遙遙領先, 其余指標大幅落后于平均水平的情況, 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的提升。 東北地區協調發展狀況良好,黑龍江、吉林為優質協調地區,遼寧為中級協調地區。華北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水平較好,除北京屬于勉強協調外,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四個省、市、自治區均為良好協調。東北、華北地區良好的協調狀況同樣得益于統籌兼顧的發展模式。華東、華南地區的發展協調度并不理想, 主要問題在于東南沿海各省的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 江蘇、上海、 廣東的社會發展度大大落后于本省市的經濟發展度,浙江、福建兩省的社會發展度與經濟發展度之間也存在較大落差。 西北地區整體協調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為優質協調,寧夏、新疆為良好協調,青海、甘肅屬于中級協調。西北地區人口基數小,政策扶植力度較大,可以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大力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歷史經驗表明,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仍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從測評結果出發,可以得到推進我國省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四點啟示。
經濟發展成果必須真正為民所享才能實現發展的目的。當前,我國人均收入增速遠遠小于GDP增速,社會保障事業亟待發展。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存在著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城鎮失業率提高、教育醫療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2013年1月18日, 官方首度發布近十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從2003年到2012年,均已超出0.4的國際警戒線。發展民生,就是要努力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擴大對教育、醫療、社保的財政投入力度,切實保障民生。從短期來看,發展民生將直接提高各地區的社會發展度水平;從長期來看,民生事業的發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身體素質,對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產業發展模式一直難以擺脫高能耗、 高投入的困境。高能耗的發展模式造成了生產成本過高、經濟效益不足的后果,更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嚴重的環境污染對社會發展以及協調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經濟發達地區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當地發展的桎梏。連年發生的惡性環境事件為我國現有的發展模式敲響了警鐘??茖W發展觀要求我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忽視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無疑是飲鴆止渴,難以為繼。而調整產業發展模式,改變既有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結構,可以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發達省、市一般集中著大量的科技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但大部分發達省、市的人才優勢沒能得到有效發揮。北京、浙江省、天津的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GDP 比重的得分分別為0.4024、0.2599、0.5334。上海、浙江省、天津、廣東省、江蘇省的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得分分別為:0.4961、0.2126、0.2372、0.2208、0.1777。發達省、市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但科技轉化率不高。因此,經濟發達省、市應增強科技競爭力,提高科技貢獻率,這樣,既可以創新發展模式,也能夠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經濟欠發達省份應創造條件吸引科技人才, 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本地區的創新力和生產力,也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科教事業的進步,既可以提高經濟發展度,改善產業結構,降低污染和能耗,又可以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社會發展度。
根據測評結果我們發現, 處于同一區域的各省、市、自治區協調度往往類似。因為同一區域的各省、市、自治區地理條件、 經濟條件、 社會條件存在很大相似性,發展模式也彼此受到影響。東部、中部、西部、南部地區各有獨特的先天優勢,應加強區域整合,推動區域整體間的流通和發展,加強區域內的經濟分工,實現社保統籌,打破地域保護主義,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這樣,就會逐步提高區域內部整體協調程度。
[1]游德才.國內外對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研究進展:文獻綜述[J].上海經濟研究,2008,(06):3-14.
[2]韓明謨.社會系統協調論——關于社會發展機理的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白雪梅.社會協調發展的測度方法[J].統計與決策,1998,(01):6-7.[4]張宏.哲學層面上的社會協調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3):3-8.
[5]張紅巖.青海省藏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6]楊立勛.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研究[J].特區經濟,2010,(04):26-30.
[7]朱慶芳.從指標體系看構建和諧社會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6,(02):33-36.
[8]潘安娥,楊青.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07):118-121.
[9]于博,劉新梅,鄭響理.青島市城市資源、基礎設施與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價和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04):149-153.
[10]毛慧慧,王勇,董琳.海河流域水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定量評價[J].干旱地區資源與環境,2011,25(10):44-46.
[11]劉兆順,李淑杰.區域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系統穩定性分析模型與應用研究[J].軟科學,2010,24(04):76-82.
[12]楊玉珍,許正中.基于復合DEA 的區域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統計與決策,2010,(07):82-84.
[13]崔述強.基于定基指數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評價方法探討[J].統計研究,2011,(05):64-66.
[14]Richard W. England.Natural capital an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Economics[J].2000,3(34):425-431.
[15]Shafik N,Bandyopadhyay S.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time series and cross country evidence[M].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2:9.
[16]Soumyananda Dinda.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A Surve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04):431-455.
[17]Tae-HyeongKwon. Decomposition of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Trend of CO2 Emissions from Car Travel in Great Britain (1970-2000)[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3(2):261-275.
[18]Ariaster B. Chimeli,John B.Braden.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5,63(02):366-380.
[19]Birgit Friedl,Michael Getzner.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01):13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