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相勇 孫宏權 李業君
(1.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永煤公司 陳四樓煤礦,河南 永城 476600 2.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永煤公司生產部,河南 永城 476600)
陳四樓煤礦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是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永煤公司的第一對生產礦井,1997年正式投產。北部東翼行人下山是為該礦十四采區服務的行人、進風巷道,斷面形式為直墻半圓拱,主要斷面規格為3600mm×3300mm。該掘進工作面巖性為砂質泥巖及細粒砂巖。巷道設計支護形式采用錨網噴支護,錨桿間排距為800×800mm,頂部仍采用Φ20×2200mm的左旋螺紋鋼高強錨桿,兩幫采用Φ18×2200mm的左旋螺紋鋼高強錨桿,未施工錨索。巷道掘進期間將揭露DNF41正斷層,該斷層走向為88°,傾角75°,落差10m。巷道過斷層破碎帶期間,巷道圍巖松軟破碎,層理傾角較大,裂隙發育,無淋水,巖石堅固性系數f值為4~6,存在頂板下沉或冒落的可能,不利于后期的行人安全,因此需對過斷層破碎帶區段巷道進行加固處理。
巷道設計過斷層破碎帶期間采用29U型鋼棚+大眼網+噴漿支護,架棚規格3600×3300mm,棚距700mm,每架棚子由1節頂梁及2節棚腿組成,搭接處使用三個卡纜固定牢固,每架棚布置8塊連接板,緊固有效。全斷面鋪設金屬網片,金屬網由φ6mm鋼筋焊接而成,規格 2000×1000mm,網目 100×100mm,搭接100mm,扎絲間距200mm,扎絲采用雙股14#鐵絲。噴射混凝土厚度以棚梁外露50mm為準,砼標號C20。
1.2.1 架棚支護優劣分析
優點:架棚支護屬被動支護,主要優點有承載力強,能有效抵抗軟巖巷道中的圍巖動壓力,以保持巷道形狀。
缺點:①U型鋼棚由于是被動承載,在圍巖產生一定量的變形后才能起到支撐作用,不能及時有效支護圍巖,不安全因素多;②斜巷施工時,人員搬運U型鋼棚困難,職工勞動強度大且存在不安全因素;③架設U型鋼棚效率較低,影響工作面快速掘進,制約單進提高;④U型鋼棚造價高,而且鋼棚致使噴漿回彈率高,增加了巷道支護成本。
1.2.2 現場情況分析
結合已掘平行巷道北部東翼軌道下山過DNF41斷層破碎帶期間經驗:巷道通過斷層破碎帶期間采用架設29U型鋼棚支護,雖圍巖較破碎、裂隙發育,但該區域過斷層期間無淋水、巖石無膨脹性,后期架棚區段巷道變形量<50mm,正常支護與架棚交界處變形量亦<80mm。鑒于該區段巖石破碎但無膨脹性,巷道圍巖變形量不大(架棚及前后區段圍巖變形量均小于200mm),可以嘗試在該區域進行錨網梁噴+錨索復合支護,改被動支護為主動支護,通過主動支護的組合拱作用使圍巖組合成整體,從而有效控制圍巖變形,并能提高單進、減少運輸過程的不安全因素。
在之前巷道支護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綜合考慮及支護效果分析,確定最佳支護方案,即采用錨網梁噴+錨索聯合支護。頂部仍采用Φ20×2200mm的左旋螺紋鋼高強錨桿,兩幫仍采用Φ 18×2200mm的左旋螺紋鋼高強錨桿。錨桿間距不變,排距縮短為700mm,并在拱部架設梯子梁;錨索選用錨索Φ18.9×6500mm的鋼絞線,間排距為1600×1600mm,每排在拱部布置3根(正頂一根,兩肩窩各一根)。并在該支護方式區段設置頂底板、兩幫位移觀測點,方便后期位移量比較。巷道支護斷面見附圖。

附圖 支護斷面圖
使用錨網梁噴+錨索聯合支護未發現頂板下沉、兩幫內縮、漿體開裂等表明支護強度不足或圍巖動壓顯現的現象,經觀測頂底板級兩幫移近量均<100mm,達到預期支護效果。
①改被動支護為主動支護,錨桿配合梯子梁將松散的圍巖能組合成整體,改善了圍巖的物理力學性能,從而形成可靠有效的組合拱結構,提高了支護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錨索支護是對錨桿的支護的補強,擴大了支護范圍,有效增加了組合拱的厚度,分擔了錨桿載荷,使圍巖更趨穩定。
②降低了支護成本。錨網梁噴+錨索支護與架設U型鋼棚+網噴支護相比(使用大眼網與噴漿部分相同,不作比較),見下表:

支護形式錨網梁噴+錨索架設29U型鋼棚支護材料頂錨桿幫錨桿錨索梯子梁29U型鋼棚單價(元/米)331 353 134 315 2000支護長度(米)30 30 30 30 30合計(元)33990 60000
由此可見,在使用錨網梁噴+錨索支護后,巷道支護材料費節省26010元,每米可節省材料費800余元,經濟效益可觀。
③和架設U型鋼棚相比,錨網梁噴+噴漿支護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效,提高了單進。搬運及架設U型鋼棚,極大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存在不安全因素。與北部東翼軌道下山過DNF41斷層破碎帶期間(采用架棚支護)的工效比較:

序號1 2巷道名稱北部東翼軌道下山北部東翼行人下山施工時間2009.5 2010.11支護形式架棚支護錨網噴+錨索支護當月進尺62m 105.5m當月該工作面施工人數52人49人總人工數1092 0.057 1029工效0.1
從表中可以看出,采用錨網梁噴+錨索支護比采用架棚支護工效提高接近1倍,同時進尺提高了70%。由于北部東翼軌道下山斷面(4200×3600mm)比北部東翼行人下山斷面(3600×3300mm)大,綜合考慮后,可以得出,采用錨網梁噴+錨索支護比采用架棚支護工效能提高50%,單進能提高40%。
通過實踐應用可得出結論:通過北部東翼行人下山過斷層破碎帶期間使用錨網梁噴+錨索支護方式,發揮圍巖自身承載能力,提高圍巖穩定性,可有效控制巷道圍巖變形,較之U型棚支護降低了巷道成本,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了安全風險;提高了工效和單進,具有明顯的技術經濟效益,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1]何滿潮.軟巖工程技術現狀及展望[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9
[2]康紅普.高預應力強力支護系統及其在深部巷道中的應用[J].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