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華 陳允宗(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
2012年11月29日下午,韓國羅老-1(Naro-1)運載火箭在羅老航天中心準備發射,但在發射前16min52s時,第二級推力矢量控制(TVC)系統電流信號出現異常,倒計時中止,隨后這次發射被取消,已加注的液體燃料泄出。
按照韓方與俄方的協議,俄方只為羅老-1運載火箭提供最多3次發射機會。之前,羅老-1運載火箭已經在2009年和2010年發射過兩次,但均失敗。因此,韓國政府對第3次發射機會,也是最后一次機會,十分重視。據韓國媒體報道,羅老-1運載火箭繼本次發射取消后,可能推遲到2013年1月發射。

1992年,韓國研發并通過海外發射場發射了韓國探空火箭-1、2(KSR-1、2)。2000年,韓國在俄羅斯幫助下開始建造羅老航天中心。2002年8月,韓國正式啟動了羅老-1火箭工程。羅老-1運載火箭全名為韓國航天運載火箭-1(KSLV-1),因在韓國南部全羅南道高興郡外羅老島羅老航天中心發射而得名。韓國由于航天工業基礎薄弱,不能獨立制造大型火箭,只好向外國求援。
韓國首先向其盟國美國求助,但美國以國防工業不允許出口以及能夠為韓國提供相關保護為由予以拒絕;此外,美國與韓國1972年簽署的《美韓共同防務協定》中規定,韓國不能發展射程超過300km的彈道導彈。所以,美國反對韓國的火箭研制項目。隨后,韓國尋求日本的幫助,日本也以運載火箭與洲際彈道導彈原理相同為由,拒絕向韓國轉讓相關技術。
2004年10月26日,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KARI)和俄羅斯赫魯尼切夫國家航天研究與生產中心簽訂合作合同,明確韓方負責第二級的研制和全箭總裝,俄方在“安加拉”運載火箭基礎上研制第一級,并為韓方研制第二級提供技術指導。除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之外,韓國近200家研究機構和公司也參與了羅老-1運載火箭的研制。至今,羅老-1火箭已花費5200億韓元(約合4.71億美元)。
羅老-1為兩級小型運載火箭,全長33.5m,直徑2.9m,起飛推力1667k N,起飛質量140t,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為100kg;第一級80%的部件源自俄羅斯在研的“安加拉”運載火箭,采用1臺RD-151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該發動機與“安加拉”火箭的RD-191發動機相同,只是在推力上略有降低,從1922kN降至1667kN。第二級采用1臺KSR-1固體發動機,推力達86.2kN。其整流罩質量為300kg,長5.3m,按照設計在起飛后216s與火箭分離。
2009年8月25日,羅老-1運載火箭從羅老航天中心第1次發射。起飛后,火箭的整流罩分離晚于預定時間,未能將搭載的科學技術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約70min后,韓國當局宣布火箭未能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失敗。由于韓國自主研發的火箭第二級發生故障,衛星整流罩未能打開,導致整體質量過大而墜落地面。該火箭搭載的衛星殘骸在澳大利亞北部城市達爾文的郊外被發現。
根據2010年1月發布的最終調查報告顯示,整流罩未分離的原因是分離裝置存在結構缺陷及電路問題。隨后,韓方改進設計,并研制新整流罩,用于羅老-1運載火箭的第2次發射。

羅老-1火箭主要技術性能參數

被運到發射場的羅老-1火箭
2010年6月10日,羅老-1運載火箭第2次發射。火箭在飛到70km高空后和地面失去聯系,隨后證實火箭在該高度發生故障。
由于火箭是在發射后137s時發生爆炸而墜毀,這正好是俄羅斯負責研制的第一級液體發動機工作時間(第一級預定工作232s),據此,韓方稱火箭爆炸發生在俄方研制的第一級工作期間,事故原因在俄方。俄方則認為,原因可能是韓國制造的第二級發動機提前點火造成的,發射失敗的原因在韓方。
2012年10月26日,羅老-1運載火箭準備進行第3次發射,但因燃料系統的密封問題而一度推遲發射。當時,發射人員在向第一級注入氦氣時,發現火箭與地面設施間的管路接口漏氣,此時距預定起飛時間有5個多小時。因無法在發射臺上排查故障,發射人員不得不做出延遲發射的決定。后經調查發現,泄漏原因是連接發射臺和火箭的管線接頭不合格導致橡膠墊受損。隨后,韓國從俄羅斯空運零部件,進行更換和試驗,將發射日期初定在11月16日前后,后因進度又將發射日期延遲到11月29日,但29日的發射又因故障被迫延遲。
韓國發展火箭技術,提升航天技術,不僅可為國民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而且必將推進彈道導彈技術,提升民族自信心、強化國家地位和適應民意。在當前朝韓對峙的局勢下,運載火箭技術的競爭無疑是朝韓對抗的重要領域。
羅老-1運載火箭第1次和第2次發射的連續失敗和第3次發射的再度取消無疑對韓國航天發展造成影響。運載火箭技術是進入太空的前提和基礎,而韓國火箭技術儲備非常薄弱,如果韓國仍無法攻克火箭相關技術,那么韓國未來一系列的航天計劃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火箭主發動機技術是韓國當前火箭研制中面臨的主要挑戰,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為此,韓國計劃在5年內獨立研制主發動機,在2016年前研制出推力為90kN的發動機,2018年研制并試驗推力為735kN的發動機,2022年研制并試驗推力為2940kN的發動機,能將質量為1.5t的衛星送入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