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如 吳明 廖大標 陳次娥 梁加寺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弶港分公司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東臺 224236)
移栽一直是水稻生產最繁重的農活,機插秧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水稻機械化移栽以其高產穩產、節本省工、簡單易推廣等優勢已經成為水稻生產現代化的主攻方向之一。適宜的秧齡為充分發揮插秧機的優越性能及培育本田高質量群體奠定了良好基礎,對提高機插質量與產量均有重要的意義。已有研究表明,秧齡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秧齡長短對栽后秧苗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有重大影響。本文以淮稻5號為對象,研究不同移栽秧齡對機插水稻產量和農藝性狀的影響,試圖得到機插水稻高產所需的適宜秧齡,為大面積生產應用提供理論指導。
試驗設在農科所試驗田里,實驗前茬為大麥,供試土壤為砂性潮鹽土,試驗田地勢平坦,土壤肥力均勻中等。
供試品種為淮稻5號,塑料硬盤育秧,分期移栽。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行長6 m,寬1.5 m,插秧密度為25 cm×14 cm,試驗統一于5月21號落谷,試驗設計分別為15 d秧齡的6月7日移栽,20 d秧齡的6月12日移栽,25 d秧齡的6月17日移栽,30 d秧齡的6月22日移栽。施肥量為純氮21.05 kg/667 m2,五氧化二磷1.5 kg/667 m2,氧化鉀1.5 kg/667 m2,其它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常規高產田相同。
成熟前,每個小區取10穴,調查有效穗數,并折算成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個小區抽取3穴,調查每穗粒數、結實率。成熟后,各小區單收單曬計產,并測定千粒重。

表1 不同秧齡的產量及農藝性狀表現
從表1可知,秧齡短的要比秧齡長的產量高。15 d秧齡的平均產量最高達681.3 kg/667 m2,秧齡20 d的平均產量第二,為673.4 kg/667 m2,秧齡25 d的平均產量第三,為641.2 kg/667 m2,30 d秧齡的平均產量最低為601.6 kg/667 m2。且有隨著秧齡的延長,秧齡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越大的趨勢。秧齡 15 d的產量比 20 d的高7.9 kg/667 m2,僅高1.17%,秧齡20 d的產量比25 d高32.2 kg/667 m2,高5.02%,秧齡25 d的產量比30 d的高39.6 kg/m2,高6.58%。

表2 不同秧齡的產量效應
從表2可知,15 d秧齡與20 d秧齡產量差異不顯著,15 d秧齡和20 d秧齡與25 d、30 d秧齡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25 d秧齡與30 d秧齡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從表1可知,以15 d秧齡的有效穗最高,為29.3萬/667 m2,以30 d的秧齡最低為25.9萬/667 m2。將有效穗與秧齡資料點成圖1。由圖1可知,在本試驗條件下,有效穗隨著秧齡的延長而有減少的趨勢。
由表1可知,每穗實粒數的變幅在76.8~80.1粒之間,其中以20 d秧齡每穗實粒數最高達80.1粒,15 d秧齡的每穗實粒數最低為76.8粒。將每穗實粒數與秧齡資料點成圖2。由圖2可知,在本試驗條件下,不同秧齡之間其每穗實粒數變化呈二次曲線,短秧齡及長秧齡的每穗實粒數均較少。

圖1 秧齡對有效穗的影響

圖2 秧齡對每穗實粒數的影響
由表1可知,千粒重的變幅在29.4~27.9 g之間,其中以15 d秧齡的千粒重最高達29.4 g,30 d秧齡的千粒重最低為27.9 g。將千粒重與秧齡資料點成圖3。由圖3可知,在本試驗條件下,千粒重隨著秧齡的延長而降低。

圖3 秧齡對千粒重的影響
隨著秧齡的延長,抽穗期推遲。從表1可知,15 d秧齡的抽穗期為8月27日,20 d與25 d秧齡的抽穗期均為8月30日,30 d秧齡的抽穗期為8月31日,15 d比30 d秧齡的抽穗期早4 d。
秧齡對機插水稻產量及構成因素有較大的影響。隨著秧齡的延長,產量顯著下降,有效穗及千粒重呈下降趨勢,每穗實粒數呈二次曲線變化,抽穗期推遲。從本試驗來看,機插水稻高產適宜秧齡為15~20 d,高產的主要原因是適宜秧齡處理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較高,每穗粒數適宜,千粒重較高。若機插水稻秧齡過長,苗超高度、超葉數,不利于機械栽插質量的提高,而且秧苗返青活棵慢,影響分蘗發生,造成大田分蘗起步晚,有效分蘗節位少,并進而影響高產所需適宜穗數的形成,降低稻谷產量。因此,機插稻具有較嚴格的適宜秧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