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如今我們見到“勾當”一詞,首先覺得這個人干的不是什么好事。但在古代,“勾當”卻沒有這樣的貶義,它只是表示某個人做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
“勾”是“處理”的意思。《法苑珠林》寫道:“主典云:‘經懺悔者,此案勾了。至如張目罵父,雖蒙懺悔,事未勾了。’”而“當”字也是“主持、處理”之意,《管子·五行》:“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
正是因為它們的字意相近,唐朝時期出現了“勾當”一詞。陳子昂《上軍國機要事》:“今國家不優恤,又無識事明了人檢點勾當。”這時的“勾當”主要用于行政公文,是“主管、辦理國家事務”的意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勾當”一詞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大,詞意也在悄悄地延伸,《儒林外史》:“這是萬古千年不朽的勾當,有甚么做不得!”這里的“勾當”是“差事”的意思,絲毫沒有貶義色彩。
不過,從宋元時期開始,“勾當”開始用“好”“歹”等字詞修飾了。孟漢卿《張孔目智勘魔合羅》:“婆娘家不知犯什么歹勾當,直這般帶枷吃棒。”雖然這時的“勾當”仍沒有貶義色彩,但已經為向貶義轉化埋下了伏筆。
后來,“勾當”一詞用于好的一面逐漸減少,壞的一面慢慢地突顯出來,并逐漸增加。再后來,“勾當”一詞越來越壞,沒有一點好意了,發展到今天,已經“一無是處”,早變成了不折不扣的純貶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