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閭丘露薇
我是一個沒有太長遠計劃的人,因為總是覺得,計劃沒有變化快。當然,我同時是一個做事情非常有計劃,準確地說,會有一些短期計劃的人。因為對我來說,一旦決定,就一定要動手去做,因為只要拖延一下,那么可能自己又失去了做的動力和興趣。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做的最好時機可能就過了,變化出現了,這個時候,手頭的計劃,已經不是自己最好的選擇。
我一直是一個不太喜歡變化的人,希望按照既定的規則,按部就班地去做事情,因為這樣的話,我能夠掌控進度還有時間。但是世事難料,所以我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應對變化的能力,對于這一點,我想,還是因為經驗以及積累,才能做到處變不驚。
有的變化來得很突然,需要自己馬上調整心態,并且決定如何面對,但是更多的時候,變化是在慢慢進行著的。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而是突然停下來,回頭看自己的時候,發現原來已經發生了太多的改變。
這些年,坐在一起見面的朋友越來越少,但是同時,沒有見面,通過文字見面的朋友又越來越多,特別是躲在鍵盤后面,敲打著文字的時候,從來都沒感覺過孤獨,反而覺得,生活圈子變得豐富起來。
曾經面對鏡頭,可以滔滔不絕,但是現在,很多時候會覺得,不知道應該怎樣表達了。特別是做了一場直播連線節目之后,自己會有迅速被掏空的感覺。當自己看的東西越多,積累的知識越多之后,才會發現自己曾經的淺薄。
尤其是喜歡上文字表達之后,會發現用口頭語言的講述,無法讓自己感到滿意,因為比不上文字的邏輯完整和嚴謹;也終于明白,為什么在哈佛的時候,報紙記者是那樣受人尊敬,畢竟,電視需要更多的及時反應,和落筆的文字相比,再怎樣都缺少了思考的時間,尤其是直播。
記者是一個不斷向外傾倒自己所有的職業,如果沒有平時刻意地通過學習來填充自己,總有一天會把自己掏空的。
而掏空的后果,就是面對變化的時候,根本沒有能力去做點什么,如果這樣,就算自己為自己制定了再完美的計劃,或者對于未來帶著怎樣的預期,當變化到來的時候,自己也會變得異常被動。
最近走過中環的名牌店,發現自己沒有了那種停下來看一眼的欲望,那些原本對自己相當有吸引力的時尚雜志,就算是去Salon 剪頭發,也不會拿起一本來打發時間。
購物已經從過去的享受和漫無目的,變成了一種必須要做的事情。比如冬天來了,需要添置冬裝,不會像以前那樣左看右看,而是果斷地走進幾家店鋪,很快可以滿載而歸。這是因為,經過這些年,已經非常清楚哪些風格適合自己,符合自己對于剪裁、質地的要求,哪些品牌符合自己的消費能力。
很多人說,我的穿著很隨意。確實,舒適已經成為最優先的考慮,但是低調里面強調品質,也算是自己對個人生活的一種堅持。所以,看別人的時候,我喜歡看細節和配件,因為這些用品,往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著裝品位。
這些年的消費經驗讓自己明白了一個道理:買一大堆當時時髦流行的東西,比不上買一件做工精良、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因為流行總是在不斷地改變,速度越來越快,而經典的價值就在于:即便不同的年份,也總是能夠在不同的潮流里面屹立不倒。
現在的自己,已經不想多談品位,因為對于物質的需求,不像年輕的時候,做的是加法,現在變得越來越簡單,只要能夠保證自己基本的,有質量的生活起居需要,就已經心滿意足。其實現在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質量。
質量當然不是由物質的層面來決定的。當然,財富可以提升質量,這也是不應該否認的事實。只不過,根據不同的承受能力,不管是財富還是時間,來讓自己過一種力所能及的高質量的生活,也真的是很有講究的一件事情。
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各種食物。找出時間,和家人一起去旅行而不是旅游。利用零碎的時間看書,聽講座,看電影,去劇場觀賞演出,讓自己的生活不僅僅只有工作,或者家居。
把家變成一個自己最愿意花時間留下來的地方,空閑的時候,做一頓好吃的,種植一些花草,用自己從世界各地搜羅來的有趣的東西裝飾自己的房子,或者是耐心地把家里面的書柜填滿。坐在房間里面,泡一杯茶,煮一壺咖啡,就是看看書,或者和家人聊聊天,八卦一下最近的那些社會熱門話題。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所有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變得愉快的事情,所有能夠讓自己擺脫工作狀態的事情,讓生活不是那樣緊繃的事情。
深秋,為了能夠有更多闔家團聚的時間,老公和女兒特地飛到杭州陪伴正在工作的自己。在西子湖畔,老公忽然發現了一家糖果店,一開始我還有些猶豫,但是在他的慫恿下,還是走了進去。當我們一家人出來的時候,手里面多了一袋五顏六色的糖果。
走在安靜的北山路上,分享著不同味道的糖果,忽然覺得,陽光,還有吹來的微風,都帶著絲絲的甜味。
在參加一次公益活動之后,一位同行問我:“如何理解志愿者的付出?”
我告訴對方,在我看來,做志愿者,表面上看,是在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但是其實,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也在收獲。
一個一直在幫助殘障兒童的志愿者告訴我,當他第一次遇到這些孩子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大學生,他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一項學業調查。在和這些孩子相處一段時間之后,他發現自己改變了,變得樂觀了,這是因為那些孩子的樂觀感染了他,讓他不再對生活覺得害怕。于是,當他完成了他的調查之后,他成了一名志愿者,繼續去關注和照顧這些孩子。但是,這些關注和照顧,不是自己站在一個比那些孩子更高的高度,雙方是平等的,只不過各自擅長的東西,或者缺乏的東西不同而已。正如他可以為這些孩子提供日常的方便他們生活的服務,而這些孩子,則是他心靈成長的老師。
我們在講付出的時候,如果過分地強調自己,就會忽略自己的所得,比如慈善捐款,不管是為了名聲還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安慰,甚至是贖罪,都能夠從這樣的行為里面尋找到自己所要的東西。就好比愛情,如果只是看到自己的付出,由于得不到對方的回應而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這其實也是忽略了自己在這樣的付出過程中的快樂和痛苦,這種人生的經歷,是別人拿不走的。
我記得小時候,老師們在課堂上講述的那些模范人物,還有現在,媒體上宣傳的那些道德模范,他們之所以被樹為典型,就是因為他們愿意為了工作,或者是和自己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而付出,不計回報。
不過我總覺得,如果強調不計回報,就已經是一種功利主義的說法,道德標準無形中被降低。其實,我們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是為了得到什么,而是我們發自內心地認為這樣做是對的。
但是我們從小卻在一種功利主義的獎賞制度下生活,這種制度,對每一種付出進行著精確的計算。
比如,德智體發展,可以成為三好學生;去窮苦地區支教,可以免試讀研究生;如果捐獻了一大筆錢,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某所高校的大樓上面;做義工,可以在升遷的路途上,增加一點分量……
當然,這樣的思維在現在的中國太尋常不過。習慣了硬性指標、量化標準,那么,美德自然也可以進行計算,只是很可惜,這樣的計算,并不會讓社會的道德水準提升,相反,如果大部分人帶著一種功利的心態,那么,在獎勵不充分的情況下,這種心態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從內心出發,才能夠不計較付出,也許,我們很多的道德標本就是這樣的人,只不過后來,被社會人為地量化了,給予了他們并不需要的榮譽。只有自己擁有道德進步的力量,才能完成個人的自我進步,而個人的自我進步,又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個人的道德完善,沒有標準,每個人盡力而為,能做多少是多少,在做的過程中感到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