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告戒臣下的詔令、言辭被稱為“圣訓”。新皇帝登基后,會命史官編纂前任皇帝的圣訓,于每日晨讀先皇圣訓一節,以為施政的座右銘。清朝康熙皇帝曾在圣訓中說道:“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边@絕非康熙帝的自詡之詞,而是他在治國理政中時刻遵從的一項準則。
康熙初年,鎮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擁兵自重,對朝廷陽奉陰違,形同割據??滴醯巯露Q心撤藩,引發了三位藩王的反叛,史稱“三藩之亂”。戰亂波及十余個省份,對清朝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經過八年的戰爭,康熙帝終于取得勝利。“三藩之亂”被平定后,從親王、內閣大學士、九卿到詹事、科道等官員,凡是身份和地位具備向皇帝進言資格的,無不爭先恐后,紛紛上奏,提出要給康熙帝上尊號??滴醯壅f:“天下平定,并非朕一人功德所致,這是上下一心的結果。且這次戰爭疲于征調,使百姓困苦。若以此為功德而妄上尊號,實為可恥,斷不可行。”因而拒絕了上尊號的提議。
兩年后,康熙帝統一臺灣。群臣稱其“神功圣德,超越千古”,又紛紛請上尊號。康熙帝同上次一樣予以堅決拒絕。他說:“治理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安民而已,何用張揚粉飾?朕但愿以平易之道,圖長治久安,不愿煩擾多事?!?/p>
此后,在康熙帝平定了準噶爾叛亂,以及他五十、六十、七十壽辰和登基五十、六十周年時,群臣又屢屢請上尊號,但都被康熙帝一一拒絕了。
對于一個乾綱獨斷的古代君主而言,權力和地位都已臻于巔峰,無以復加,所以“上尊號”便成了擴大政治威望、提高歷史地位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義。而康熙皇帝拒絕這類活動,反映了他寬闊的政治胸懷,和“凡事但求實際,不務虛名”的做事風格。正是這種政治胸懷與政治風格,使他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康乾盛世”開創者的角色。(高希)
原文鏈接
訓曰: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朕自幼登極,凡祀壇廟、禮神佛,必以誠敬存心。即理事務、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虛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誠,無纖毫虛飾。(選自《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戊子,湖廣道御史何嘉祜疏言:“天下蕩平皆賴皇上一人功德所致,請加上兩宮徽號以廣圣孝,上皇上尊號以彰功德?!鄙现I大學士等曰:“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前已有旨。但奏稱天下蕩平皆朕一人功德所致,則彷徨靡寧耳。前議撤三藩時,令議政王大臣等會議,言不可撤者甚多,言宜撤者甚少,朕決意撤回。乃吳三桂背叛,各處驛騷,兵民困苦。今蒙天地鴻庥,祖宗福庇,數年之內,幸得殲滅賊寇。若再延數年,兵損民困,則朕決意遷撤之舉,何以自解耶。此奏無益。”(選自《康熙實錄》)
注釋:
①驛騷:擾動,騷亂。
②鴻庥:敬稱尊長的庇蔭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