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要求和特點,那些關注時代本質的人總會對時代作出自己的回答。北島當年寫下的名詩《回答》,也就是對那個時代有敏銳的捕捉,他的“回答”才成為那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聲音。
我們本期推出葉匡政和劉克邦的兩個專輯。從兩位作家的文字中,我們能真切聽到他們對今天這個時代作出的個人回答。以詩歌體裁走向文壇的葉匡政,短短幾年,就完成詩人到文化學者的轉型。或許可以說,從詩歌轉向時評,能起碼體現作者的語言優勢,但更大的長處,卻是作者以詩人的眼光打量時代與生活,展現出求新出變的視角。因此,不論是對文學本身的打量,還是對文化人的縱深探尋,都能見出葉匡政厚積薄發的底蘊和極為個人化的深度思考。
曾獲毛澤東文學獎的劉克邦以散文見長。或許,表達時代,虛構性的小說更具容量,但散文卻無疑比小說更為真實和貼近讀者。在今天,散文之功能,遠非“形散神不散”的傳統所能涵蓋。劉克邦的散文不似洪鐘大呂,他進入的角度卻又總和時代緊密掛鉤。不是每個時代都只有英雄,平凡人的生活或許才構成時代的真正底座。因此我們看到,劉克邦的筆尖所觸,無不是普通平凡之人,但恰恰在這些平凡人身上,我們更能看到時代對個人生活的勾勒。這是作家敏銳之處,也當然是作家心系之處。
說今天的時代充滿浮躁,早已是老生常談。只是,不論時代的表面充滿什么,對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總是愿意切開它的肌理,讓我們看見毫厘間的方寸。或許那才是寫作呈現它自身意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