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權 郭 敏
有一次,蘇東坡見到他的學生寫的一句“閑看五狗臥花心”的詩,心想五只狗臥于花心之內,天下哪有這么大的花?于是他大筆一揮,把詩改成了“閑看五狗臥花蔭”。后來,當他被貶謫到海南儋州之后,見到一種名叫“五狗花”的植物,才發現自己錯改了詩。因為“五狗花”的花心,恰似五只小狗蹲臥其中。
蘇東坡改詩的故事表明,一切成功的寫作必須以大量的考察和搜集資料為基礎,深入實踐才能獲得真知。由此,筆者想到了時下新聞媒體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很多編輯尤其是廣播電視編輯認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主要是針對記者而言,編輯只要把記者的意圖領會好,把他們采寫的稿子編輯好就行。其實不然,編輯在踐行“走轉改”活動中,努力“接地氣”同樣重要。
王蒙在為沈昌文撰寫的《閣樓人語》一書作序時就說,要成為一位優秀的編輯就必須在“有無之間”行走。好編輯應該“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羅列出一大堆,有知識、有操守、有熱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編輯的“無”又指什么呢?王蒙認為,優秀的出版家編輯家只有進入兼收并蓄的“無”的狀態,即無先入為主、無偏見、無過分的派別傾向、無過熱的趁機提升自己即為個人的名利積累的動機……才能真正顯出一種恢宏、一種思稿若渴、一種思賢若渴的謙虛和真誠,才能具有相當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容納力。王蒙直接談論的雖是書刊及出版社的采編工作,但是,誰又能說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就不能從中得到教育?
蘇東坡之所以會將正確的詩詞改錯,是由于犯了先入為主的錯。當下很多編輯或許較少犯有王蒙所說的偏見、過分的派別傾向、過熱的趁機提升自己即為個人的名利積累的動機這三種錯誤,但又有幾個沒有犯過像蘇東坡那樣先入為主的錯?那么,編輯怎樣才能少犯或者不犯這種錯呢?愚以為,走出去接地氣不失為一個最好的方法。編輯不能老是習慣于緊握鼠標、埋首鍵盤,過度依賴電腦、網絡、電話,而是要真正走出去,走進農家大棚、街道社區,走進工廠車間,與百姓談收成,談就業、求學,憂喜與共,用群眾視角觀察問題,用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讓基層意識、群眾觀點融入血液,把最真實、最鮮活、最能反映事物發展變化的動態信息反映出來。也只有這樣,才不會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性,將正確的改成錯誤的。否則,會讓本來真實的新聞變成假新聞,讓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