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明
準確的說“說口”就是二人轉等曲藝中指演員上場后的一段說白。”
著名二人轉作家、理論家、教授王肯著《二人轉的創作》提到:“‘說’是(指)‘說口’。口分‘套子口’、‘疙瘩口’和‘專口’。套子口是從民間笑話發展來的,類似相聲。‘疙瘩口’又叫‘零碎口’,過去是演員即興抓詞,現在作者用它交待情節、介紹人物。”
著名二人轉表演藝術家蔡興林著《二人轉的表演》中也提到:“說口是丑角藝術的一部分,也是二人轉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來自民間,語言形象生動,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說口種類很多,大體上可分為套子口、疙瘩口、專口三種。”
著名曲藝作家、理論家、原遼寧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耿瑛著《曲藝縱橫談》中同樣提到:“說口中的‘平口’、‘對口’、‘串口’大體相當于相聲中的‘一頭沉’、‘子母哏’和‘貫口’。也有的說口,類似相聲的‘柳活兒’的段子。”
二人轉藝人諺語:“唱丑唱丑,就得說口,要不說口,就是肚子里沒有。”“江湖人沒有張嘴就唱的,林中鳥沒有撅尾巴就飛的。抓個口,賣個俏,不說不笑不熱鬧。”
經過演出的不斷實踐與藝術的不斷發展,我們認為,說口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說口是語言中的喜劇包袱;有長短、韻白、雅俗之分;起壓場、逗哏、敘述、描寫、刻畫人物、強化主題等作用。
一、說口的作用
“說口”在二人轉中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
1.吸引觀眾。過去二人轉的演出多是在村屯、大車店等場所,所以秩序很亂,為了能使場內靜下來,取得演出好效果,在正式演出之前,先表演“說口”。由于“說口”精彩,所以,很快就把觀眾吸引過來。
2.活躍氣氛。由于“說口”生動活潑,風趣幽默,使演出增加了喜劇效果,往往是讓觀眾捧腹大笑。
3.保證演出效果。二人轉是以旦角(包頭、上裝)為主,但是唱丑的肚囊都比較寬綽,要想保證演出質量,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提高旦角在觀眾中的威信。通過丑角的“賣派”、“配搭”、“襯托”將旦角捧起來。這就要求丑角在旦角舞蹈中間、唱的間隙,通過“說口”將旦角帶起來,賣弄出去。如說:“你看人家走得多穩”,“你聽人家那小話兒說的多肉透兒!”對于年輕演員就說:“你看這小孩大眼睛雙眼皮兒,我也是雙眼皮,得把抬頭紋算上!”特別是年輕演員在演出中出現事故,忘詞,打“奔兒”、“掉板”時,唱丑的都是通過“說口”進行解救(兜住)。
據說蔡興林老先生剛學唱二人轉時,一次和徐生老先生(他的老師)唱《潯陽樓》,演出中忘了一幅對聯,在這關鍵時刻,唱丑的徐老師馬上說:“別唱了!不叫你包頭,你哭著喊著將頭包了,拿來。”這時徐老師將手玉子(當時演出的手持道具)接過去做了“包頭”動作,把蔡興林忘的對聯唱了出來。不僅沒露破綻,還得了一個滿堂彩。
4.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起到深化主題作用。
二、說口的類型
從形式上分,主要有“套子口”、“疙瘩口”、“專口”三種。
1.套子口
套子口一般都說一個完整的小故事,類似單口相聲。如《賊偷米》、《掌鞋匠進京》、《鈴鐺鋪》、《圣賢愁》、《百家姓》、《三字經》等,大都在一百句左右。
2.疙瘩口
疙瘩口屬于演出中即興之作,一般沒有固定成型的,隨機應變。如:
丑: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旦:人都一樣,咋還分三六九等呢?/丑:人的愛好不一樣,這就有三六九等。/旦:咋不一樣?/丑:就說今天來的這些老鄉(觀眾)吧,有樂意聽文的,有樂意聽武的;有樂意聽甜的,有樂意聽苦的;有樂意聽打鑼的,有樂意聽打鼓的;有樂意吃蒸的,有樂意吃煮的;有樂意吃土豆的,有樂意吃白薯的!
3.專口
專口多穿插在唱之間,有插白、對白、半說半唱。例如《小兩口爭燈》:
旦:咱倆較較真兒,對對詩句兒。/丑:你別有眼不識金鑲玉兒。/旦:我走一步能出個上聯兒,/丑:我走兩步能對出個下句兒。/旦:不許胡謅八扯兒,/丑:不許多丟詞落字兒。/旦:你輸了不許傷心后悔兒,/丑:你輸了不許哭天抹淚兒。
綜上所述,說口是二人轉藝術中變化多端、用途極廣、效果極佳的藝術手法之一,有待編劇、演員以及研究人員共同創作、研究,使說口藝術在新世紀有新發展,使二人轉藝術更加魅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