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宇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科技的進步,隨著中國受眾欣賞水平的大大提高,使得國產動畫在向外國學習的過程中更多地注重技術和技巧,卻忽略了動畫的根本——能讓人愛看的故事和具有本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內容。這種學習很大程度上只是簡單的拷貝,如人物造型、語言、構圖和情節等形式,而對于藝術理念學習很少,對其文化深層卻始終難以領悟,沒能創作出讓成人、青少年和兒童愛看的故事,更談不上思想深度和審美價值。不僅沒有領會到他國動畫的精髓,反而喪失了本國動畫的民族風格。
從總體上看,國產動畫受歡迎程度不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劇本的質量不高,題材單調。過去幾十年里國產動畫主題單一,以懲惡揚善、除暴安良、吃苦耐勞、助人為樂為主要內容,如《寶蓮燈》、《虹貓藍兔七俠傳》等。以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古代傳說、神話故事為題材的動畫片數量眾多,取材于哲學著作、古詩詞的動畫片少之又少。反映了國產動畫片的選材傾向于故事性強、易于改編、容易被觀眾接受的題材,而思想類著作因為艱澀難懂、改編難度大而少有人問津。雖不乏中國傳統文化題材,但大多還是停留在還原作的主題上,沒有過于激烈的情感,也很少出現夸張的思維和動作,也沒有大悲或大喜的結局。重歷史,重說教,思想保守,缺乏創新,缺乏懸念,缺乏親切自然、真實可信感。結果造成題材狹隘和雷同,使動畫變得索然無味。人物的行為動機過于空洞和抽象,讓人感覺不到人性和人類的情感,令人覺得虛情假意,很難使觀眾產生共鳴和移情。
我國的動畫更注重對民族元素和民族符號等表層形式的挖掘,偏重于思想的傳達和教育功能,卻忽視了對人文精神的探索,內容空洞、蒼白,沒有體現能夠升華主題的深刻的人文內涵。
中國動畫的深沉問題在于難以實現精神上的民族化,內容和思想貧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全球化浪潮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化,西方借助其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霸主地位,對全世界很多地區的傳統文化都起到了消解和顛覆作用,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時代的急速發展中被忽略、遺忘和邊緣化。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遭到冷遇。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規教育僅限于從小學到高中階段。而大學之前的文化教育往往都是應試教育,學生為了升學考試被迫地從課本中死記硬背中國的古典文化知識。巨大的升學壓力以及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很難使學生得到審美教育,反而會導致盡快擺脫的逆反心理。大學以后的階段,是個人的身心趨向成熟,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始定型的重要階段。而在這一階段,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卻缺席了,這更直接導致了中國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的忽略和遺忘。
再次,中國目前對于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扶植力度遠遠不夠,即使是為數很少的文化資源的開發往往也是粗糙的、重復的甚至是低質的,這種劣質的操作,使國民對于本國的文化逐漸失去了興趣,許多文化遺產都在社會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消失。日本現有人鼓吹,現在東方文化的領導者已不是中國,而是日本。少盲目的愛國者對此比表現出極大的憤慨,不少咒罵之聲見諸口端甚至充斥網絡之中。然而日本所發出的這番論調,也并非沒有道理。不僅日本,韓國在保護其本民族傳統文化方面也比中國更重視。現研究儒學水平最高的竟不是中國,而是日本,這不能不成為民族的悲哀。在韓國人的眼中,茶葉、筷子、漢字、中醫、印刷術和甲骨文都是韓國發明的,中國的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長此以往,全世界都認為這些是韓國人的首創,也許未來的四大文明古國就變成了:韓國、埃及、印度和巴比倫。
最后,缺乏信仰,是中國動畫難以實現精神上的民族化,內容和思想貧乏的重要原因。
美國、日本的動畫片有許多都取材于中國的文化,如《花木蘭》取材于中國古典文學《木蘭辭》;《功夫熊貓》更是將古老的中國文明挖掘到了極致;以中國飲食文化為主題的動畫片《中華小當家》;日式《西游記》的《最游記》。這些動畫片以超凡的創造力將中國文化改頭換面,宣揚和體現的是美、日動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和文化“侵略”,勢必會造成觀者對我國文化的誤解。長此以往,中國甚至世界的青少年可能會認為中國文化本就如此,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認為《西游記》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國的。
文化產品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一般層面上的經濟意義,而上升到文化傳承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動畫產品,作為文化產品中最具發展前景和未來市場價值的一員,同樣肩負著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任。
中國動畫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藝術資源,將其運用到動畫創作中,但是這種運用并不是簡單的、機械的植入,而是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只有將民族傳統藝術的精髓與新時代的內涵相結合,吸取優秀作品的成功經驗,融會貫通、順應潮流,探索新時代下新的民族動畫語言,才能使中國動畫走出固步自封地怪圈。
李朝陽著 《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研究——基于傳統文化表達的視角》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注: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黑龍江地區冰雪藝術攝影發展歷程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252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