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鳳霞
群眾文化的內容廣泛而豐富,深為城鄉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觀群眾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強大的影響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建立,促進了城鄉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也為群眾文化開辟了新的天地。
一
要處理好管理和放開關系,確立服務的方向,使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有機結合。
基層單位的經營權、自主權,如果真正掌握在文化組織者自己的手中,那么群眾文化事業發揮的特色,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績,收獲豐收的成果。擺正文化館站與市場的關系決不是一句空話,在市場經濟的滲透下,文化館站的工作無疑要打上商品經濟的印記。但是文化主體的性質不能改變,它既要適應市場規律,又要堅守自己的文藝陣地和發展方向。要發展文化部門與地方的關系,文化工作不能高高在上,應深入到群眾生活中去,文化產品不同于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并且討價還價。對于市場意識、因素的培育,領導有效地管理、科學的方法,人才、作品的較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地區性群眾文化功能的整體發揮和隊伍的有機配合,使文化經濟的運行進入正確軌道。
二
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把應有的權力下放給文化事業(企業)單位,并不意味著撒手不管,文化主體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把市場經濟的要素引進到文化工作中,在社會發展中重新建立主體意識,充分表現出獨特的功效和無法取代的價值力量。巧妙地把文化、道德、教育系統工程運用于服務中,拓寬渠道、勇于創新,使之與經濟發展同步。
我國經濟的速度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出現了先富起來的人們腰包鼓了、頭腦卻空了的現狀,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精神饑渴大有人在。他們盲目地進入消費層,道德觀、人生觀跟不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有所抬頭,有的人心態扭曲,黃、賭、毒無所不好,連貪占國家和集體的財物也變得理所應當。價值觀的失衡,使不少從事文化創作的人員心灰意冷,立場動搖,加之文化人多數屬于工資階層,如果放棄了對文化工作的熱愛,何以組織輔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失去了積極地引導、去其糟粕、提取精華的功能。
三
群眾文化的特殊功效在于寓教于樂,更在于它的廣泛性。提高人民知識水平、欣賞水平,是擺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如何運用好服務的手段,讓群眾文化對人民群眾有吸引力,使他們積極參與,樂在其中,不僅是工作方法問題,主要是工作效率的問題,熱愛自身的工作性質是必要的,熱愛來源于群眾中的群眾文化更是必要的。
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我們是否感受到一種危機,文化斷層能否在我們的奮斗中彌合,文化建設的隊伍,應該有創造力和開拓精神,要不斷地尋找新途徑,使群眾文化工作少走彎路,實現自身的價值。何況沒有大眾化的群眾文化,或丟失了它的獨特性、廣泛性,也就動搖了社會存在的基礎。
四
可以肯定,群眾文化事業不能全部推向市場,這就給管理層提出一個課題。只有經濟的頭腦,而文化水平低下,決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素質低劣的文化干部也與現代化的要求相違背。文化場所的被擠占,甚至消失,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創辦“以文補文”,多業助文的創收舉動,卻不能脫離文化館站。文化工作者直接肩負著全體人員的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同時也肩負著群眾文化活動的導向作用。因為我們的群眾文化事業是從傳統文化中發展起來,我們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有著豐厚的根基,文化館站挖掘和保護民間優秀的文化遺產,并在廣大群眾中發揚光大,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和欣賞水平,使群眾文化市場健康繁榮地發展起來,防止那些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藝術作品粗制濫造、任意降低藝術標準的現象。
如今的群眾文化,不再是為時事服務的小打小鬧,而應該是為時代服務的常規化與大制化,尤其需要加大文化、科技、藝術的含量,群眾自發與政府引導相結合,開創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新的文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