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安順學院 貴州安順 561000)
田徑運動,其應有的主導地位體現在對增強大學生的體質、陶冶身心、磨練意志、提高大學生的運動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然而,素有“運動之母”的田徑運動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冷遇和尷尬境地。為確保田徑項目的“運動之母”的地位,高校體育工作者必須進行總結和反思,落實新課改理念、探索教學方法,為高校田徑教學的未來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為此,結合教學工作實踐,對當前高校田徑教學中存制約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同時對其對策方案進行了以下探索,旨為同行提供理論參考。
當前大學生多出自獨生子女的富裕家庭,在“圍城般的愛”的環境中長大,日常的活動量較少,另加上高中三年的“拼時間”苦讀,進入大學之后,多數表現為好靜不好動。教學實踐也證明,部分大學生具有怕“臟”、怕“累”等心理特征。例如:跳遠時,討厭鞋中進沙子;長跑時,出汗太多,擔心臉上長汗斑和痘子;跨欄跑時,擔心動作不規范被人嘲笑或摔倒時當眾出丑等。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他們主體意識的弱化成為制約因素的首要原因。
田徑運動的技術變化小,單一重復的教學內容較多,相對枯燥死板,缺乏時代性、新穎性和娛樂性。田徑運動受自身特點的制約,必須重復練習,體能消耗大,易出汗疲勞。如長跑項目,跑完后體質差的大學生可能會出現特別累,甚至嘔吐等不良反應。而鉛球、鐵餅、撐竿跳高等傳統項目,不但技術難度大,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而且畢業后以它們作為鍛煉身體的手段的機會很少。[1]此外,田徑項目大部分是在室外田徑場進行,運動場所固定不變,夏天頂烈日,冬天迎寒風,這也是導致部分大學生不喜歡上田徑課的主要原因之一。
長期以來,高校體育教師在田徑的教學模式上,基本上多用講解示范法,然后采用分組練習法。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聽、看、模仿練習,被動當學徒。教師注重向大學生灌輸運動知識和對運動技能的掌握,習慣于用競技運動的訓練方式來指導大學生上田徑課。然后以競技運動的標準來評定大學生。新課改實施多年以來,部分體育教師依然在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課,在以人為本和健康至上的今天,此模式對大學生田徑運動的導向就會誤偏,最終會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壓抑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使田徑運動的魅力難以有效展現。[2]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所構成。各種要素需要密切的配合,才能保障其順地利開展和達到預期目的。因為教學環境是構成教學雙邊活動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學者李權權(2010年)的研究顯示:教學環境是田徑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環節,當前我國高校田徑教學環境現況不容樂觀。例如硬環境方面,受擴招的影響,場地、器材等必備設施方面未能真正實現達標和配套;軟環境方面,具體體現在各種現有教學資源沒有很好的利用,沒能達到其整合的功效,進而導致各個子系統要素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3]
現行高校的田徑教學考評方案中,考核標準方案過于呆板。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在考核時,忽視了對大學生田徑課中的學習態度、進步幅度、團結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致使許多大學生由于自身體質瘦弱、運動基礎較差,盡管在田徑課堂上很努力,態度很認真,但在田徑項目所要求的“高度”、“遠度”、“規定時間內”考核中,難以達到校方的規定要求。久而久之,對田徑運動就失去了信心。
為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意義,通過室內田徑理論課教學,能將田徑運動的健身價值、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培養及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展示給大學生,大學生在學習、理解和掌握了這些田徑理論知識后,他們才能真正了解田徑運動的內涵和魅力所在,然后才能對田徑運動產生興趣,進而才能主動接觸和加入到田徑運動中。為此,高校應高度重視對田徑理論課的重要性。為讓更多的大學生認識、了解和愛上田徑運動。[4]一方面應注重大學生對田徑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指導,不斷豐富他們的田徑知識;另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大學生理論結合實踐,課內外積極參入到田徑運動之中。唯此,才能提高他們的主體意識。
為落實田徑運動以人為本的終極體育思想,一方面要樹立康樂體育思想。將田徑中的走、跑、跳、投擲等基本動作,溶于健康、快樂的體育思想,能通過此法,使大學生在運動中產生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在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了田徑運動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且為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要淡化競技體育意識。因為,在以往的田徑課堂教學中,以短跑為例,體育教師強調的是為獲得一種必要的肌肉感覺,側重于學習和練習起跑技術、途中跑加速技術和終點跑撞線技術,整個教學過程單調、乏味。但對大學生來說,他們學習短跑的目的不是為了將來去參加短跑比賽,而是通過短跑學習,獲得相關知識、運動技能和在此運動中獲得一種快樂的運動體驗和情感體驗,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一種體育鍛煉習慣。學者吳緒東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以學習標準技術為主和以提高運動成績的體育訓練型田徑課的喜歡程度非常低,分別是16%和4%。因此要淡化田徑運動中的競技意識,把教學的重點轉軌到健身和娛樂的維度上,即時當前是田徑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亦是田徑教學課發展的必然選擇。[5]
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統治著課堂,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課堂氣氛沉悶,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新課改成功經驗證明:合理地定位師生角色,可以充分拉近師生距離,使課堂氣氛活躍,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高漲,教學效果顯著。例如在跳遠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做幾次示范動作,在下課時再倒掉鞋中的細沙,可以對怕臟的大學生起著積極的暗示作用;在分組練習時,還可以與學生比試一下動作和遠度,然后與大學生一起分享本次練習的喜悅與成功。如此主動地去融洽師生關系,大學生就會逐漸地因為尊師而轉變態度,從此愛上田徑課了。
傳統的田徑教學手段和方法,由于缺乏創新精神,不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因此,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是提高田徑教學效果的必然路徑之一。為此,要根據體育新課改精神,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參考常用的田徑教學手段、設計和運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大學生的田徑學習興趣,為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服務。例如在中長跑教學中,根據大學生的性別、運動素質、身高、年齡等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比賽,還可以采用讓距追逐跑、強弱搭配分組計時等方法,讓大學生為完成教學目標,以競爭的方式、用快樂的情感體驗對待練習,逐步提高他們對中長跑的練習興趣。
田徑課教學評價應充分體現出大學生參與田徑課學習之后的綜合素質與各項能力提高的幅度,避免以田徑項目技能和技術評定指標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忽視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構建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可具體從以下幾點進行綜合評價:各項身體素質提高的幅度;合理應用田徑理論知識指導健身鍛煉能力,包括健身方法的選擇、針對性健身計劃的制定與修改、健身效果的自我評價等;運動習慣的養成,包括:課內外參與鍛煉的積極性、持久性及參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等。同時將大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納入考核評價體系,這樣才能使田徑課考評更加科學合理。
[1] 柳強.高校快樂田徑教學的實踐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3,6.
[2] 劉丹.當前高校田徑教學現狀的審視與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7.
[3] 王曉紅.普通高校田徑教學模式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12.
[4] 李濤.大慶市高校田徑教學困境及對策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9.
[5] 吳緒東.普通高校田徑課改革之設想[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