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懷化學院體育系 湖南 懷化 418008)
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全國各地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動的熱浪,社會體育迅速發展,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需求量劇增,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實踐調研發現:在過去的10余年中,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和專業不對口的現象比較嚴重,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從事社會體育工作的人數遠遠低于從事其他工作的人數[1]。除此之外,社會體育專業辦學還面臨著社會評價不高、競爭對手強勢、替代產品增多和生源數量減少等威脅。面對機會和挑戰,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育人至上”的理念,重新審視當前社會體育專業辦學的基本情況,從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角度分析當前的態勢,謀劃新時期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以期與其它院校共同商榷,共同發展。
審視現有的辦學狀況,是專業發展策略謀劃的基礎;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現有的資源是培養優秀專業人才的保障;整合、協調辦學系統的各個要素,是發揮組織優勢,突出特色的核心;認清當前態勢,謀劃未來發展需要,是組織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據此,審視的主要內容包括:基礎設施現狀、教研團隊現狀、專業課程方案完善現狀及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現狀。
考察的主要內容有,教學基礎設施、實驗室和實訓基地、校外專業實踐基地。
考察的主要內容有,團隊成員的年齡、學歷、職稱、職務、擔任課程、研究方向、專項技術等級、教學成果、訓練成果及社會兼職情況。
通過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和同類本科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方案比較,比較的主要指標有,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必修課程及課時分配、選修課程及課時分配、實踐教學環節以及課程安排次序。
考察的主要內容有,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目標、內容設置、手段與方法、評價體系以及效果。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所謂SWOT分析,即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2]。社會體育專業現有資源和能力及環境分析結果如下:
優勢(S):(1)教、研、訓資源豐富;(2)教研基礎設施良好;(3)設備儀器先進;(4)師資力量雄厚;(5)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合理;(6)地域特色鮮明、民族傳統體育豐富;(7)懷化學院擁有文、理、教、工、管、經、法、農等八大學科門類,為學科之間的分化、交叉和融合,提供了適宜的空間;(8)形成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優勢學科;(9)懷化學院在地方院校中聲譽良好;(10)教學、科研、訓練管理制度完善。
劣勢(W):(1)教、研、訓相分離;(2)辦學時間短,專業辦學經驗不足;(3)社會體育專業師資不足;(4)教師隊伍中運動技術技能水平不高;(5)目標定位不夠明確;(6)課程設置缺乏特色,與培養目標相脫節;(7)實踐教學環節尚未形成體系;(8)缺乏校際之間、校企之間的交流;(9)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本質理解不深;(10)實踐基地建設薄弱,與專業培養不對口;(11)評價的有效性不受重視;(12)學生培養激勵機制不完善;(13)辦學時間短,專業辦學經驗不足;(14)專業對口就業率低。
機會(O):(1)余暇時間增多,休閑時代的來臨;(2)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3)社區體育的建設;(4)健身行業的迅速發展;(5)體育產業朝氣蓬勃;(6)學校及省教育廳鼎力支持;(7)職業化體育發展,職業資格認證規范;⑻系、校、省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威脅(T):(1)社會的評價不高;(2)競爭對手威脅;(3)替代威脅(體育管理學、體育保健康復、體育新聞、體育表演等專業);(4)社會體育專業辦學單位的退出;(5)生源威脅。
在完成對現有資源和能力及環境分析后,便可以制定出相應的策略。制定策略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考慮過去,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運用系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法,將排列與考慮的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可供選擇策略,即扭轉型、防御型、增長型、多元化發展型策略。
這些策略包括:(1)防御型策略(WT策略),即考慮劣勢因素和威脅因素,目的是努力使這些因素都趨于最??;(2)扭轉型策略(WO策略),著重考慮劣勢因素和機會因素,目的是努力使弱點趨于最小,使機會趨于最大;(3)優勢型(ST策略),即注重考慮優勢因素和威脅因素,目的是努力使優勢因素趨于最大,使威脅因素趨于最??;(4)增長型(ST策略),即著重考慮優勢因素和機會因素,目的在于努力使這兩種因素都趨于最大。進而甄別和選擇,確定適應我院社會體育專業發展應該采取的策略。
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權利,努力實現人生的目的[3],以人與社會需求為導向,整合現有資源,設置課程。這讓我們反思了以往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課程門類設置多而雜,重點不突出,特色不明顯,有雷同體育教育專業之嫌[4];公共課、必修課、選修課和特色課程設置缺乏依據,處于盲目狀態[5];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及選修課程的效果評價等。
新時期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應該注重分析社會的需要,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現有的辦學條件以及對學生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診斷,設置課程。尤其,應該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課程設置,有必要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除此之外,應該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學生絕對優勢,實行學分制管理,開設特色課程,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強調學生“教練”、“指導”和“經管”的實踐能力。
教學、科研、訓練一體化,是指以“教”為中心,以“研”促教,以“訓”促教,以“研”促訓,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依托,協調發展。
“雙師型”教師是指專業任課教師應具備兩方面的素質和能力[6]:一要類似文化課教師那樣,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理論水平,有較強的教學、教研及教學能力和素質;二要類似工程技術人員那樣,有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一定的組織經營和推廣能力,以及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和素質。
教、研、訓一體化,突出師資優勢,避免教學與科研、教學與實訓、科研與實訓相脫節的問題,構建一支高素質能力的雙師型師資團隊。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和鼓勵教師熱愛教學、潛心教學、研究教學、創新教學,實行教學與成效掛鉤的責任制,積極開展教學基本功競賽、教學技能比賽,引導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教學中去,投入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去。
優勢學科是指學校所有學科中在隊伍、項目與成果、方向凝聚、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條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或一定特色水平,并通過遴選作為專業發展的優勢學科培育與扶持計劃項目的學科[7]。
社會體育專業辦學應該依托優勢學科,加強專業建設。⑴依托優勢學科的科學研究活動和科研成果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人才培養的質量;⑵依托優勢學科建設所形成的學術團隊和匯聚的人才梯隊,為加強專業建設,為培養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提供優秀的人力資源和豐富的教學課程,使一大批有造詣的學科學術骨干和成績卓著的專家,長期擔任體社會體育專業教學、訓練、實驗、畢業論文和實習指導等工作;⑶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更為開闊的體育人才培養理念,按照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體育事業不斷提出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素質需求,積極拓寬人才培養范圍,擴展專業發展領域,擴大學校辦學規模,有針對性的培養體育人才,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
社會體育專業是一個現代新興專業,主要是培養從事大眾健身技能指導、科學健身咨詢及社會體育工作的組織管理、經營開發的高素質專門的應用型人才[4]。這種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是難以在課堂上直接完成的,也不是通過短時間的、集中的實踐環節能夠實現的,需要長期的輔之以大量的實踐教學活動。為此,建設校內“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中心”,為學生提供階段性實踐教學平臺是必要的。
“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中心”,主要是依托體育場館,面向社會,設置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崗位,如場地器材管理、場館經營開發、健身技能指導、健身咨詢、保健康復療養、策劃運作社會體育活動等,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通過理論指導與實踐操作、學分制管理、內部自治團隊管理、崗位輪換、專業技能應用指導、人際技能和服務技能培訓等手段,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以向社會輸送高素質能力的應用型體育人才。
引導學生到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實習,增加相互了解,提前適應工作環境,建立良好的關系,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便利。避免學生實習內容與專業不對口;學生實習與就業相分離及放任的、不負責任的學生自主實習等問題。
此外,要對學生的知識、素質和能力診斷的結果作詳細的分析,以生為本,發揮絕對優勢,滿足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建設多樣化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因此,應該積極主動的聯系組織機構健全,領導和工作人員素質高,管理規范,發展前景好的單位;所經營的業務和承擔的職能應與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意向對口的單位;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條件和相應的業務指導的單位;場地設施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管理水平較高的單位。并通過完善相應政策鼓勵指導教師做好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工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獎勵制度,以促進教學基地建設,加強同基地建設的交流,保持良好合作關系;采用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過程細節化、評價指標綜合化、評價方法多樣化,以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考評的科學性。
“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是一種現實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國家與社會價值目標和個體的思想融合的綜合理念;是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溝通機制,即實現教與學的交流互動,教與學共同參與,共同設計來推進學生的工作;是一種學生成才標準和人才培養導向;是一個文明、健康、科學,結構開放的個人成長空間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有利于服務的綜合制度結合體[8]。
新時期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主要途徑有:(1)成立各類體育項目協會,充分利用綜合院校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和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2)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有專業背景的教師、企業家或掌握新興運動技術的社會人員請進學校授課交流,并選派接受能力、教學能力、社交能力強的年輕教師,外出學習新興運動項目、交流辦學經驗、開拓實習基地;(3)引進體育相關職業資格認證培訓,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如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經紀人、戶外運動拓展師等資格認證;(4)鼓勵學生考取專項技能等級證書、專項裁判等級證書、營養師、針灸按摩師、康復保健師以及相關體育項目教練員證書等;(5)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實踐的平臺,鼓勵學生在寒暑假、節假日走向基層、走向社區,開展社會體育工作、組織社會體育活動。
[1]邱亞君,吳麗華.浙江省體育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9):51-52.
[2]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楊文軒,陳琦.體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汪元榜.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現狀與改革發展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7):974-978.
[5]王樹宏,李金龍.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3):135-139.
[6]周江林,鄧惠君.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新探[J].社會學家,2009(8):121-123.
[7]余為,郭海敏.以優勢學科為著力點 全面推進高校產學研一體化[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9(5):36-37.
[8]劉兵.完善高校第二課堂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9(1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