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妍
(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天津 300387)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在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隨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與發展,濱海新區正在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經濟特區之后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對天津和全國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由于基礎建設在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的整體推進過程中對于整體、長效發展的關鍵性作用,本文擬以濱海新區群眾體育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為對象,試圖描繪其未來發展的戰略定位。
天津濱海新區是天津市的一個行政區域,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140萬人。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始于1994年,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成為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經濟開發區。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國家與天津一系列改革與發展的重大舉措,使濱海新區發展的前景令世界矚目。
基于特殊的經濟、社會與自然歷史條件的高層戰略定位是濱海新區更快發展的歷史性重大機遇。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為社會發展創造優越的條件。2011年,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206.87億元,增長23.79%[1]。作為“開發開放類型”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建設“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的定位,決定了天津濱海新區在新時期的發展是一次以經濟結構調整為重心的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濱海新區的各個方面都將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
另外,中國進入以社會建設為重點的發展時期[2],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身份與角色決定了其發展的探索性特點和發展目標,在轉變、調整經濟結構實現高效發展、高起點上探索宜居型生態城市。可以預計,在國家發展戰略新背景下,濱海新區的群眾體育事業及其面臨的發展環境等在各個方面都顯示出與以往、與其他城市與地區不同的條件。
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是群眾體育工作中的重要骨干。目前我國實行《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兩種并行的制度,此處所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定位主要針對的就是“公益型”和“職業型”兩類社會體育指導員群體。
2.2.1 理論焦點
“公益型”和“職業型”兩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并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就預示了這兩個制度的關系及其在未來如何建設與發展等成為該領域不可回避的問題。概括而言,理論焦點主要表現為與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相關的理論、設想以及發展對策。其中心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議題:基于區別與聯系的兩種制度比較與指導員轉化問題[3]、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變視角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轉變問題[4]、就某種單一制度視角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發展的學理層面的探討[5]、完善制度的相關重點問題分析等等[6]。可見,構建有利于兩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共存發展的管理體系是該領域學術探討的核心議題。
2.2.2 實踐根據
總體上看,社會體育指導員實踐中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但是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不能滿足人們的指導需求。截止 2004 年底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為43萬人,與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2000 多[7],這一數字與發達國家1:2000的比例相比存在較大差距[8]。但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在各地區間形成明顯的不均衡性,2008年底,上海市就有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16000 名,每萬人達11人[9],已經遠高于1:2000 的比例。即使是上海市,在體育社團與組織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較好的達到3%,而平均僅占到1.9%的比例[10]。
第二,社會體育指導員投入指導的效果不理想。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率偏低。與此相關的職業分布不均衡[11]、年齡結構不合理、各級別比例不合理、體育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12]、行政干部比例偏高[13]、文化程度偏低[14]等結構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實踐效果。
第三,培訓與來源問題。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時數、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以及資格認定與考核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理想的狀況[4],根據具體條件對培訓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是當前與未來一段時期內社會體育指導員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一般具有特定的內容與方式,這是由其運動項目和服務的性質而決定形成的。因而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在運動項目選擇方面范圍較窄,社會體育指導員主要來自市場化基礎較好的運動項目。項目單一與來源途徑不暢是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方面的重要問題。
第四,缺乏有效的監管與推動機制。管理體制問題、隊伍建設問題、業務指導問題等是各地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中面臨的共性問題[5],特別是在兩種制度共存發展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兩個領域的相互促進與相互轉化、建立什么樣的機制有效推動其健康發展是理論與實踐領域需要共同面對的迫切問題。
2.3.1 數量定位
若按照社會體育指導員與人口1:2000的比例,考慮到未來濱海新區人口的劇增效應,以濱海新區常住人口250萬人計算(據《天津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2010年)》,2010年濱海新區常住人口達到180萬人以上,到2020年達到300萬人以上),“十二五”期間濱海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包括公益型和職業型)數量需達到1250人;活動型體育社團與組織中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占鍛煉者數量的比例達到3%;每個居委會(或自然村)均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具備條件的經營性體育場館指導員均取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
2.3.2 結構定位
著眼于促進公益型與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各個方面的結構性優化。形成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公益型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全民健身工作中影響的互補效應;有效增加或調控濱海新區城市與鄉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與比例,使城鄉間社會體育指導員與人們的需求相當;根據人們的指導需求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來源狀況,優化各級別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優化管理型與指導型比例結構、優化社會體育指導群體的性別與年齡結構;在公益型社會體育指導員中行政型與實踐型指導員數量普遍增加的同時,著力增加后者所占比例。
2.3.3 管理定位
構建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系,對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科學分類、統一管理;促成建立社會體育員協會,充分發揮其在群眾體育中的整合、協調與組織功能;大力促生基層群眾體育組織與社團,為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指導實踐創造穩定的陣地;積極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內容、形式與機制的創新,通過群眾中推廣較為普及且對指導需求較強的體育項目中選拔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實現社會體育指導員來源的多元化。建設專兼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業務水平;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穩定性與流動性,開拓社會體育指導的個性化服務;建立多樣化的激勵措施與機制,促進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投入社會體育指導工作;引導并促進各類體育骨干與積極分子在群眾體育活動點中作用的發揮。
天津濱海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領域的未來定位是根據濱海新區以相關理論與實踐狀況為基礎而確定的,這些依據不斷發生著變化,或是不斷被深化認識。因而這種定位只是特定時間范圍內的問題,具有時效性。隨著各方面條件的變化而做出及時與準確的定位調整與實踐調整,才是保證濱海新區群眾體育科學有效發展并有效服務于人們體育需求的根本對策;此外,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定位只是一種戰略設計,只有抓住機遇,積極組織實施才是實現定位目標的根本途徑。定位目標的實現應該在體育行政部門為主導下,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行動參與從而保證各項定位與目標的實現。
[1]濱海新區政務網.濱海新區2011年經濟持續較快發展[EB/OL]. http://www.bh.gov.cn/html/BHXQZWW/YDXX22152/2012-05-16/Detail_529123.htm.
[2]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6-8.
[3]李相如.關于我國兩種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5(3):78-80.
[4]何敏學,都曉娟,宋強,等.面向2010年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的轉變與發展[J].體育學刊,2006(1):39.
[5]于善旭.我國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發展的基礎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1):58-61,68.
[6]于善旭,王旭光,李榮日,等.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有關重點問題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5):374~377.
[7]馮建中.在2005年全國群體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C].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全民健身計劃文集(12),2006:558.
[8]李樹怡,朱越彤,吉成恕,等.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和社會體育指導需求的調查與研究[C].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201.
[9]于晨.積極構建上海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體育生活化進程[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392/n1028434/n1028459/1033232.html2009/1/21.
[10]閻守扶.北京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6).
[11]田海濱.蘭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調查與建設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10(8):73.
[12]劉青健.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動態發展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7):901.
[13]倪同云.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2(1):39.
[14]張麗.上海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分析[J].體育科研,2010(2):52.
[15]于善旭.我國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發展的基礎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