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嵩山 陳妍兵 王佳
(1.河北體育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41; 2.黃粱夢鎮體育運動學校 河北邯鄲 056001)
千百年來,民間民間武術一直在中國默默地流傳,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頑強地生長。河北由于優越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助長了尚武之風的形成,作為歷代文化政治活動的重要地域,促使了各家武術的繁榮發展。
今天,我們結合當前文化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上,我們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就是,怎樣實現民間武術的可持續發展。
今之河北為古代燕趙,自古為兵家相爭之地,武術人文氛圍濃厚。然而,隨著改革開發和經濟體制的轉型,其存在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如,河北民間武術拳種眾多,理論研究滯后;推廣不足,后繼乏人;區域性發展失衡;缺乏可持續發展研究。對于作為武術大省的河北來說,這些問題阻礙了民間武術的發展和推廣。
通過本論文研究,在對武術上千年的傳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燕趙武術文化,成為我們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研究河北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廣闊而深遠的意義。
對于地域遼闊的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各地都不一樣,然而這樣的地域和民族特點同樣也是淵源流長的中華武術所具有的。門派繁多、風格迥異的中華武術文化系統就是因這兩種特色的武術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我們要更加全面的深入地了解武術文化遺產、創新與發展中華武術文化,就要從地方武術文化入手,在它們的特殊性中尋找中華武術文化的統一性。
概念的界定,是進行任何科學研究的起點,決定著研究者的研究內容和范圍,關于武術的類型,從武術產生發展的角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本能、軍旅、民間、競技武術、學校武術五個大類。不同類型的武術在不同歷史時期重要程度不同,他們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聯系,暫且,我們可以這樣為民間武術定義:產生于人類生存本能的基礎上,在民間長期流傳,主要的方式是師徒傳承或者家傳,基本素材是攻防動作,主體價值是提高個體攻防技擊,注重德藝雙修、體用兼備的民族傳統運動形式,屬于中華武術的范疇。
就單一拳種本身而言,一個成熟的拳種應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及訓練體系相對完整的技擊性運動,即需要具有一定的套路、器械,還需要有一定的拳理,在風格、勁力、練功方法等諸方面別具一格,加之于河北民間武術拳種之繁多,其拳理拳法的多元化更顯得窺豹一斑。
由古至今河北曾涌現出了大批的武術英豪,如:東漢時期劉備,東晉時期祖狄,涿州人趙匡胤。建國后,在各種民族形式運動會、武術表演中屢次獲獎的河北籍武術家更是數不勝數,由上可知,河北民間武術所涉獵的武林志士,還是從所代表的拳種門派上,均體現出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河北民間武術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地理環境、人文風俗、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拳種分布呈現出一定地域性特征,河北省民間武術的分布具有不均橫性。
燕趙故地的河北人民歷來尚武,并傳承不衰。據《史記·五帝本紀》中載:黃帝通過教武“振兵”、“習用干戈”,可見那時古代稱之謂“大戰之術”的武術,就在河北萌芽了。從西周倡導農民“一時講武”起已達3000余年。在上千年的傳播發展過程中,河北民間武術不斷汲取營養進行自我更新,其在更新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兼容性特征。
河北民間武術之所以能在周邊乃至國外都產生影響,是因為它不僅僅在兼容并收的基礎上不斷汲取營養,還不斷的向四周擴散自己成熟的拳理拳法。如1928年成立的“中央(南京)國術館”,聚集了很多全國明師,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員,館長張之江、副館長李景林都是河北人,在館內任教的河北武師傳授包括了具有濃郁特色的河北地方拳種。在該時期,河北還人參與創建其他省市武術館,進行武術傳播,以上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河北民間武術向全國輻射的步伐。
戰國時期,在現今河北省境內,中北部為燕國之地,南部為趙國之域,所以,河北又以“燕趙”代稱,并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河北民間武術,如“武術之鄉”滄州,其環境與武術的關系尤為凸現,滄州沿渤海方圓百余里,后期,滄州地區發展為南北交通要沖,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從上我們可以看出河北地理環境之重要。也再次說明了中華民族之所以形成任俠尚義之風是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燕趙故地的河北人民歷來尚武,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句名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確,在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輩出。當今,全省城鄉練武群眾約有幾十萬人,我省各地七十余縣都開展了武術活動。這種風俗的延續不衰,促進了河北民間武術的形成和發展。
目前競技武術成為中國武術的官方商標,“打練合一”的民間武術被肢解,武術文化中“內外合一”的文化思想被“錦標”和功利所取代。一花獨放,百花凋零。民間武術被擠壓到邊緣地帶,日益成為“失語者”。相關專家認為,無論是從政策上,還是表現形式上,競技武術的發展正逐漸蠶食民間武術的生存空間。
冷兵器時代結束后,軍事武術因其簡單,很容易向體育項目轉化,但河北民間武術則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舞臺,難以找到新的位置,而不得不向養生、健身方向轉化。改革開放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逐漸地認同現代文化和生活方式,鐘情于跆拳道、空手道等國外項目,對民間武術的興趣減少。
在1985年河北武術整理挖掘過程中,匯編的《河北省武術拳械錄》不僅屬于內部資料沒有公開發行,而且在為數不多的現存的或保存完整的寥寥無幾。理論研究的滯后,無疑制約了對河北民間武術的傳承和發展。
雖然河北民間武術拳種眾多,內容豐富,然而河北民間武術的挖潛、繼承、推廣嚴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挖潛有余,整理不足;二是繼承不足,推廣乏力,很多拳種的傳承是以“家族為本位,以血緣為紐帶”,成了民間武術中家常便飯。在這種情況下,相當一部分優秀民間武術技藝逐漸丟失。
河北民間武術主要是依附個人存在、身口相傳的一種文化遺產,其主要載體是人,尤其是以河北民間武術各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為主體。就河北民間武術的保護而言,我們在充分考慮實際傳承、社會威望和貢獻等因素的基礎上確立民間武術各門派的代表性人物,然后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民間武術代表人物進行活動,最大限度地防止“人亡藝絕”現象的出現。
在區域規劃上,建議劃分為四大區域,分別為:于冀中、冀東、環京津和冀南,首先,在河北境內,河北民間武術的發展應因地制宜,使他們在河北民間武術的傳承上具有一定自主權,使其在河北境內的民間武術構成一個相互銜接的整體。其次,在面向國外傳播河北民間武術方面,以冀中為中心,以京津為平臺,從而可更加有效的加大河北民間武術向世界傳播的步伐。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今天,知識產權成為重要的保護內容,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備的武術知識產權制度,還難以遏止武術的濫用和流失,我們必須盡快建立知識產權制度,從而使他們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享有應有的權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構建健康、有序、持久的發展氛圍。
河北民間武術文化特征表現為:多元性、區域性、兼容性、輻射性,受區域地理環境,社會民俗民風,政治、軍事等因素的影響。當前,河北民間武術面臨生存危機,主要體現在競技武術的強烈沖擊;現代文化生活方式的沖擊;理論研究滯后;推廣不足,后繼乏人等方面。只有遵循以人為本的發展主題,將河北民間武術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進行繼承與傳播,才會呈現整體性、可持續性的良性發展。
[1]周偉良.論當代中華武術的文化迷失與重構——以全球化趨勢下的國家文化安全為視角[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
[2]王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若干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
[3]程大力.中國武術文化發展大戰略:保護與改革[J].體育文化導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