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3)
近年來,由于精神障礙、心理疾病等原因,學生傷害他人和自己的案例屢見不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反思。對此,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現代人格的重要途徑,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體育教育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二者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
當前,大多數學生都具有眾多的優良品質,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高,個別學生還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交際范圍狹窄;獨立意識欠缺,依賴性強;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嫉妒別人的優點,偏執、自卑、憂郁;分辨是非的能力較低,自我約束能力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差,遭受挫折時容易灰心喪氣;群體意識較差,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和競爭項目;處理問題的能力差,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常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缺乏互助、合作精神;意志品質薄弱,責任感不強等等。由此形成的結果是身體素質不好,上體育課越來越不積極,參加活動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1)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獨生子女群體日益擴大,家長們對孩子過分溺愛、呵護,教育方法出現了偏差,導致學生出現了種種不正確的心理。另外,部分家庭不和諧,也容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2)學生走進學校,人際交往的范圍擴大,并且復雜化,學習科目增多,學習壓力增大,讓學生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同時,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也給學生帶來了各種問題,由于和家長、老師之間存在嚴重的代溝,這些問題他們只能壓抑在心理,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3)我國教育歷來重視“成績”,中小學表現為“升學率”,大學表現為“就業率”,并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對分數的過分追求導致學生思想壓力過大,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且學校為了追求成績,也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有的學校為了追求成績,對學生進行成績排隊,分快、慢班等,這些因素也容易產生不良后果。同時,許多教師和家長由于過分看重成績,對學生的管理教育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良好的方法,體罰與變相體罰仍然存在,這也導致學生心理壓力過重,長期積壓必然會演變為心理問題。
(4)我國學校心理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許多學校還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不能直接接受必要的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水平差。
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上升和高峰期,他們的成人感很強,但心理還不成熟,心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引導教育,會產生不良后果。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體育運動能夠給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物質基礎。人的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是大腦,所以人的心理健康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健康的身體,尤其是要有一個健康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體育運動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從而給學生心理的發展提供牢固而堅定的物質基礎。
(2)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學生產生并發展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學生對自己的身體、思想、情感的整體的主觀的認識與評價。體育運動能夠能夠改變學生的外部形象,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感知。體育運動中不乏有競爭性的集體活動,參與其中的學生可以明顯地展現出自己的能力,這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3)體育運動能夠鍛煉和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體育運動一般活動量都較大,尤其是競賽性活動,緊張、激烈、艱苦,經常參加這類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堅持不懈、團結合作、互助友愛的精神,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作風和靈活機智、謙虛謹慎的品質,讓學生保持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
在體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的工作,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采取良好的教育方法,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科學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
溝通是建立良好關系的前提。任何學科的教師要使學生對本學科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都應該先和學生取得良好的溝通。相比其他學科而言,體育教師更容易與學生取得良好的溝通。這就要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參加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先跟學生進行交流,如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在活動中怎樣做效果最好,怎樣做最安全等,只要教師能夠耐心和學生交流,學生自然樂意和教師溝通,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較好地保護自己、掌握動作技術,更能讓學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作為課堂心理教育的中心環節,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一定要以體育運動為載體,以身體練習和心理參與為立足點,以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健康心理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發展性的心理教育,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所以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一定要從體育的活動性特點和心理學原理出發,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認知情感、身體素質為著眼點,把身育、心育、德育與群育融為一體,不可偏廢,重視體育實踐能力與長遠的人文關懷終極目標的結合,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有些學生因為自身有抑郁傾向而不喜歡參與體育活動,還有一些身體素質比一般人差的、跳不高、跑不快的體育差生也愿意參與體驗活動,尤其是群體性活動,體育教師要對其進行鼓勵,幫助他們正視自己的不足,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注意對他們運動中的微小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努力尋找他們的優勢,從而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讓他們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感。
體育教學多在開放的空間中進行,這使得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展現自己的個性,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展互動合作學習能夠改善體育課堂的社會心理氣氛,有助于學生樂于言表、積極進取、團結協作,從而提高學生成績,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寬松良好的氛圍還能夠讓學生思想解放,易于溝通,結交朋友,從而消除閉鎖心理。因此,體育教師可以在體育活動或者游戲中組織一些互助合作類的活動,讓學生多交流,互幫互助,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讓學生擁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治療學生的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在組織合作類訓練或游戲時,教師要先科學地將學生分為能力均等若干小組,力求小組成員在體質、技能、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這樣便于他們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選擇訓練項目或游戲類型時,教師要有正確的目標導向,圍繞某一特定目標展開活動,將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之上,在活動的各環節滲透情意色彩,讓小組成員通過交流溝通、爭論探討、組織管理、實踐趨同、互助友愛來展示自己的個人特長,解決技術動作問題,提高應變能力和人際技巧,加深對他人的理解,關懷自己的同時也友愛他人,這樣不僅能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能夠增強班級凝聚力。
在體育課堂上,平等公平、互相尊重、符合個體和呵護性質輔導,能夠使學生學會自我調節,掌握應對困難的方法,提高學習技巧,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能夠增強學生的信心,防范、矯治不健康的心理,提高學生的心理耐挫力。所以教師既要根據學生不良心理產生的原因來分類輔導,使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也要在輔導時創造一個沒有心理壓力的寬松環境,盡可能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認同心理,減少學生的不良心理沖突;還要進行彈性輔導,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使學生獲得自尊、自強、自愛的和諧心理體驗。
總之,在體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教育效益最大化,教師要優化課程設計,充分發掘體育教育中的心理教育資源,達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目的。
[1]楊芳.中小學體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考試周刊,2011(13).
[2]申志成.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J].現代閱讀,2012(11).
[3]張志明.淺論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體育科技,2013(2).
[4]王美麗.高中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0).
[5]王敏.淺析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施[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