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明偉
(內蒙古體育學院 內蒙古赤峰 024000)
體育教學具有自身學科的特點,不僅體現在語言的講解和表達,還體現在身體動作這一特殊的語言和符號的表達。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術不再只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和身體技藝的表演,而作為一種身體文化,隨著文化全球化不斷傳播,并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作為一種知識技能或者文化需要生存的土壤,也需要傳播的載體。武術—身體上的文化的傳播需要媒體、語言、文字,更需要動作的模仿和精神境界的領悟。身體動作的模仿是武術文化傳播的直接媒介和載體,語言和文字的輔助使得這一民族文化精髓經久而不衰。武術文化的淵源流傳與分門別類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體育教學告別傳統武術傳授方式,打開了武術文化流傳的家族和地域的大門。在新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腦力勞動的比重增大,先進科技和智能化的負面隱患逐漸在廣大群眾中體現出來,越來越多的“文明病”、“富貴病”層出不窮,大眾群體逐漸下降的體質狀況,引起了更多人對自身健康的重視。武術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陰陽平衡的哲學理論和強身健體的效果,受到越來越多國人的青睞。武術廣泛傳播與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武術教育,不僅僅指武術教學,它的研究范圍更廣,是指通過武術教學過程,使受教育者從身體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1]體育教育專業所培養的大學生既是體育師資人才,同時也是大眾體育和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者,肩負著民族體育的繼承和發揚的使命。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大學生掌握知識的保障,因此,本文以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教學改革為基點,探討武術教學新的路徑和方法。
武術技能的傳播有著自身的特點。在引入教育體系后,打破了原有的家族式和門第的傳授方式。在結合其他學科的教學方式后,以一門課程的形式引入課堂。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和實踐的摸索,這門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逐漸完善,但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在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中,武術是一門必修課程,長期的教學實踐成為一種固定化的模式,而單一的套路化并不能完全適合基礎參差不一的學生,套路的變化難度也讓很多的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對于很多體育專業大學生而言,武術的學習過程基本伴隨武術課的開始和結束過程,并沒有后續的學習延續性。武術的學習成為部分學生學分和考試的過程,完全陷入工具觀點。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應力求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需要,改變原有教學方法,改變考核方式,以簡單、實用、易學為主,輕套路,注重方法。所謂的輕套路并非是去除套路,而是降低套路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大學生在武術課程學習的功力主義現狀。用傳統武術鍛煉身體、修身、健身、養生和自我保健的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興趣,提高各項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2]所謂的重方法是結合武術的傳統防身技能,增加實用性的基礎上探索教學的最佳方法。
人文化的理念和精神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人的全面發展涉及到人的需要和滿足,并立足人的個性培養和長遠的角度。武術凝聚著中華民族“謙讓”、“禮儀”的儒道傳統文化。武術技能的習得在傳統的技能傳授中并不完全考慮習得者的感受。“苦”囊括了傳統技能傳授的艱辛歷程,以現代的視角來審視原有武術的傳播,我們不能否認其人文精神和情懷的缺失。在某種程度上獨立于學校教育之外的武術傳播,與當今的競技體育的提升過程卻有相似之處。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中吃苦耐勞在培養人堅強的意志品質的作用不能抹滅,然而,在培養人全面發展的立場上,還缺少很多的人文關懷因素,不能把另一個時代的模式完全運用于當今社會的學生。
舊的武術教學模式和方法是將“以教師為中心”貫穿教學的始終,而不是緊緊圍繞“學生”這個被培養和服務的主體。[3]教和學教學過程中的矛盾統一體,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經歷長時間的爭論。新的教學理念把教師定位教學過程的主導,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或者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教學是一個相長的過程,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是知識的主動傳授者。真正做的教學過程中角色的定位,需要教師在教學觀念的轉變,不能拘泥于原有方式,給學生以想象和探索的空間。不能以教師自身技能的標準來衡量學生動作的正確與否。對學生對武術技能的掌握應給與嘗試性的引導。
武術的理論來源于實踐。傳統的武術教學中多注重專業技能能掌握,而輕視理論的學習。武術理論可以區別看待,專業技能理論是用于指導專業學習,有利于理論和實踐的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獨立于身體技能之外去領會動作的要領,并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的摸索,以實踐促進理論的學習,以理論鞏固實踐的技能的掌握。最為深入的武術理論學習并不完全在于武術技能的理論,而在武術文化精神的理論。中華武術深深扎根于我國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壤中,學習中華武術必須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與武術密切相關的傳統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正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武術的發展。[4]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人類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在人類醫療衛生和科技事業長足進步的當今社會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健身。究其深刻根源,武術并不僅限于一種簡單的身體練習方式,而是蘊含著深刻哲學道理的身體文化。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在掌握基礎技能理論的同時,還應理解武術在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因此,武術教學理論和技能同樣重要,技能只是習得的手段,而文化底蘊才是習得的靈魂。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教學過程中的目標多樣化,而在實際教學中的卻又很難達成。無論是從情感和技能的角度去審視,教學目標的層次分明的定位并未取得初衷的效果。教學目標的達成是為進一步實現教學目的,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在現代社會,單純以技能的掌握程度來評價學習效果注定會缺失人全面發展的促進因素。武術教學過程既是技能和知識的掌握,也是傳統文化的領會過程。融入快樂、激發興趣的啟迪教學在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改變,或者終身體育行為的形成及具有導向作用。刻板、固定目標達成并不能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終身體育的達成和由喜歡到熱愛體育的轉變,才是具體目標的最終結果。
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是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者,同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古文化的分支,體育專業大學生責無旁貸是這一精良文化傳播的載體。在現代體育多元化的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異域和現代元素占據了生活空間,民族傳統體育的在傳播擴大化的同時,自身所容納的項目也在縮小,一些并不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的項目真逐漸消失。如何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讓武術的這朵文化奇葩永遠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值得深思和探討。在國內高校體育專業林立的現狀下,如何提升教學質量,改變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武術教學目標和模式,探尋新的理念和路徑成為體育教學改革的重任。
[1]邱丕相,王國志.當代武術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2006,3(13).
[2]蔡仲林,施鮮麗.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31).
[3]楊嘯原.試析武術教學改革[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5(25).
[4]朱雄,汪瓊.對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
[5]張勝利,劉樹軍.中國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探索[J].體育學刊,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