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樹花 郭宇剛
(1.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0; 2.西安工程大學 陜西西安 710048)
從當前國際上情況來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志愿者隊伍發展是否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與綜合水平。體育活動志愿者是志愿者隊伍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縱觀我國的當前的情況來看,還并沒有與國際接軌,更在組織建設以及法律保障等多方面十分落后,這種巨大的落差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這一方面,我國起步較晚,社會各界也均沒有予以必要的重視,現階段基本屬于自發式、零散的無組織無管理狀態,這對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進一步開發和成熟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恰在此時,國家體育總局研究制定了《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機制工作方案》,文件提出了:“制定科學的法規規劃,探索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法規制度,明確志愿服務工作的中長期發展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將志愿服務內容納入各級體育部門年度工作要點。”這一問題的提出可以說是為我國全民體育志愿服務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指引,對于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全民綜合體育素質來說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從當前看來,我國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還沒有形成健全化的長效體制,尤其是在法律制度方面還缺少必要的支持與保障。同比我國大型賽事的志愿服務來說,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發展十分落后。目前我國官方所正式公布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主要是以社會體育專業指導人員為主,配合教練員、運動員、體育科技工作者、體育專業學生以及體育教師而構建的志愿服務隊伍,然而盡管看似隊伍集結了多方面的專業體育人員,但是在志愿者動員、培訓、招募、評估以及保障等多方面都缺少長效的法律和建設機制。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保持長效并獲得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志愿服務長效化機制建設,目前盡管北京、廣東等13個省市和8個城市均已經相繼頒布了志愿服務地方性法規,并且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成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志愿服務,但是我國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力量仍然較為微弱,還處于區域化發展階段,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地加強相關長效法理的思考,促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更好發展。
(1)以專業志愿者和有組織的志愿者為引領導,進一步拓寬服務主體專業性志愿服務本身有著強大的服務先天條件,首先是具有較高的體育技術水平,更為專業化,其次具有較高的風險意識,更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許多優秀的運動員特別是獲得過國際比賽獎牌的知名運動員均在群眾心中有著非常良好的體育形象,這些運動員融入到全民健身隊伍當中則具有非常強大的號召作用,專業性志愿服務來自于群眾,又作用于群眾,這種工作方式進一步加強了我國社會群眾體育運動的科學性與專業性,同時也幫助了我國的體育工作者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因此,專業隊伍與非專業隊伍是不可分割的,還必須要進一步以非專業性志愿服務作為必要的補充。當前非專業性的志愿服務基本包含企業、社區和鄉村等基層層面。企業作為社會成員的一份子,也必須要肩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對整個社會共同體貢獻自身的力量,從而增進共同生活的質量。因此,企業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職工與家屬共同參與的體育運動,如戶外拓展訓練、職工籃球比賽等等。在這些活動中,企業管理層和參與的職工并不是專業性志愿服務的提供者,但是卻在非專業的領域進行了活動組織、資金支持、安全保障以及體育技藝傳授等相關的志愿服務。事實上,賽事性志愿服務與非賽事性志愿服務相結合體育領域志愿服務的最初形態就是賽事性志愿服務。不僅服務主體具有較高的體育專業素質,并且體育精神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在法律保障措施方面也較為健全。因此要以全民健身賽會為依托,相關行政部門為后盾,在借助賽事性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進一步結合非賽事性志愿服務是全面建設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法律保障體系的重要因素。
(2)以非組織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為主體,將服務滲透于全民健身的方方面。通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的形式進行組織性的體育志愿服務,其主要的功能則在于對于服務理念的倡導,進一步強化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運用觀念,形成健康、積極、文明向上的和諧社會氛圍。全民健身運動最后得到真正實惠的是全體群眾,在那些組織性服務無法惠及的地方,則仍然需要非組織性的志愿服務。當前在我國的全面健身志愿服務隊伍中,存在著大量的非組織的志愿者,盡管他們沒有相應的報酬和明確、正式的組織機構,卻組成了志愿服務的主體,因此在全面推進具有重大意義的健身活動的同時,必須要依托個人以及基層社會資源,進一步完善全面健身志愿服務的主體結構。此外,對于民間的小規模的體育活動也要予以必要的支持。當前我國群眾對于全民健身予以了高度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多數均為依靠非組織的團體開展的日常性志愿活動,例如晨晚連點活動等,理應成為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務的重點內容,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與賽會服務有著一定的區別,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要更加日常化,而正是因為這種組織結構上的單一和松散,對于中老年體育愛好者的需求則能夠提供有針對性地服務,進一步地豐富了我國基層體育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法制建設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依托社會資源,加強對非組織性志愿服務的體制測量以及知識講座等科技力量支持。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法律保障以“權利—義務—責任”的整體機制為運行基礎。當承擔義務的一方沒有如實履行或者延遲義務的履行時,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建設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確志愿服務損害賠償責任問題。尤其是非組織性志愿服務的參與者通常都是自發式的個人行為,不管是志愿者對他人造成傷害,還是志愿者本身的權益受到了侵害,都可以遵循普通的民事侵權責任進行相應的處理,由侵害人一方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從組織性志愿服務角度來說,組織者具體的活動包括招募、注冊、培訓、考核以及表彰等相關的管理工作,此時的志愿者與組織之間已經形成了具有法律根據的契約關系,志愿者與組織者之間事實上也是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志愿者的活動要遵循組織規定,如在規定內與服務對象產生了糾紛,那么,由于糾紛所產生的后果則需要組織機構承擔。但是如果是志愿者本身出現了錯誤行為,組織則可以追求志愿者個人的責任,比如《成都市志愿服務條例》第29條規定:“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因過錯造成服務對象及他人損害的,由志愿者組織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志愿者組織承擔民事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志愿者行使追償權。”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與其他社會公益性活動一樣,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有力的支持。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中包括日常的組織維系、組織活動等需要必要的經費作為支撐,解決物質保障問題是進一步促進我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發展的關鍵。當前我國的志愿者服務通常是志愿者自身無償性的個人公益行為,這使得經費問題始終處于模糊的狀態之下,盡管通過社會輿論的號召能夠募集來自社會多方面的經費支持,但是仍然使志愿服務在經費方面“捉襟見肘”,經費的募集也缺少法律上的相應規定。因此,政府必須要進一步加大對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經費投入,在活動資金上予以必要的支持,聯合企業和社區基層組織的經濟力量,實現多渠道的經費募集,這樣一來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則能夠得到相應的經濟補貼,為其更好地參與志愿活動作出了一定的保障。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新形勢下,加強我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法理思考是非常必要的。一個國家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必然要促使相關體育志愿服務的蓬勃興起,我們要做的就是使這股良好的志愿服務風潮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我國體育事業的長足發展,服務于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要積極審視當前我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不斷地完善機制建設與法律保障,促使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在規范的軌道上不斷前行,使《全民健身條例》配套制度的設計更加完善化,從而為最終實現我國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貢獻寶貴的力量。
[1][美]李侃如.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肖金明,張強.志愿服務法律制度的基本構造[J].法治論叢,2010(5):18.
[3]陳寧.全民健身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371-374.
[4]王紹光.祛魅與超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