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
(貴陽中醫學院體育部 貴州貴陽 550002)
“打鐃鈸”是布依族喪葬時的一種比較典型的舞蹈形式。布依族稱“婁哇笑”。它是一種驅鬼逐疫,迎神驅邪的娛神舞蹈。整個喪葬儀式中包含了舞蹈、音樂以及刀、鐃鈸器械,對抗等類似武術動作等體育活動。“打鐃鈸”舞具有很強的宗教祭祀性,是布依族體育與舞蹈、音樂的交織與綜合,也是布依族古老體育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在我國很早就有有關在生產勞動中邊歌邊舞的情景的記載(見《呂氏春秋·占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投足:舉起腳來跳動,指舞蹈)。它包含了體育的萌芽。由于古代人們對自然界了解的缺乏,原始舞蹈往往是一種祭神的形式。隨著祭神形式的規模逐步發展,這種形式慢慢演變成一種祭禮運動,祭禮運動是史前體育發展的最高階段。打鐃鈸舞蹈涵蓋有多種文化,明清時期,隨著調北征南、調北填南等政策,大量漢民進入布依族地區,“打鐃鈸”舞蹈就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應運而生,并且融合了多種文化逐漸成為布依民族生活中重要的儀式。
“打鐃鈸”一般是在喪葬的“砍牛”儀式中跳的舞蹈,用來驅鬼逐疫、迎神驅邪。布依族老人去世“超度”那天,要舉行“砍牛祭祖”、“點主”的儀式,在“砍牛”儀式時,燃放鞭炮、敲擊銅鼓,并跳《鐃鈸舞》來增強氣氛。“點主”儀式時,由巫師念“開路經”,當念到“上糧”時,需舉行“偷豬”儀式,其中包括跳《打鐃鈸》舞蹈。祭奠儀式結束就出殯,4個或8個手持鐃鈸的舞者隨著送葬隊伍打擊銅鈸,吹奏海螺、嗩吶、敲擊鑼鼓并圍著棺材邊走邊跳,一直持續到墓地為止。《打鐃鈸》舞蹈一般在村寨中較為寬闊的地方表演,雙手持鐃鈸,在銅鼓手的指揮下,不斷變換隊形和動作,整套舞蹈共分為三個階段,首先為純舞,一般節奏緩慢,舞者會表演“絞麻花”、“穿花”、“對拜”、“觀音坐蓮”、“牯牛打架”等動作。接著為拔技表演,由單人或雙人表演,剩下的舞者圍成半圓伴舞表演一些“捉鬼”、“打鬼”、“掃鬼”、“大功告成”等動作,舞蹈風格粗獷、剛烈,寓意與惡鬼戰斗,驅鬼逐疫。最后為邊敲擊邊吟唱的群舞,并以施禮揖拜結束。
第一,在布依族山區,一般地理位置較偏,信息傳播相對封閉,民族區的文化純正、古樸。“打鐃鈸”便是在這種環境中保存下來的古老歷史沉淀的宗教祭祀舞,用來敬神、娛神和媚神、獲得神靈的庇佑。第二,“打鐃鈸”是布依族的先民為適應環境而制定下來的民族習俗,有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只要村里有老人去世,都跳這種舞蹈。第三,布依族“打鐃鈸”具有以原始宗教信仰為主要特色的宗教信仰,在布依族先民的觀念中,人死只不過是肉體與靈魂的分離,于是靈魂可用生、并可轉世重新做人的觀念就產生了。將原始的宗教信仰表現在舞蹈中便具有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神秘性。
“武舞古同字,武即舞也”。《釋名·釋言記》中記有:“武,舞也,征伐行動,如物鼓舞也”。由此說明早期的“武”與“舞”的意義是相同的。古代早期的練武活動,很多是通過“舞”的形式進行的,所以也稱為“武舞”。把在戰斗中運用的動作加以重復、模仿,邊跳邊舞。“打鐃鈸”舞蹈涵蓋武術的文化特征。
“打鐃鈸”舞蹈是通過舞者雙手持鐃鈸,由敲擊銅鼓的銅鼓手指揮,不斷變換隊形、節奏來進行表演的,從表現形式上和體育舞蹈有一定的相似性。體育舞蹈是一門以人體動作為表現手段的藝術,通過各種動作的表現形式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體育舞蹈動作是藝術化了的人體動作,包括作極限開發后所產生的一系列跳、轉、翻、滾以及控制類的技巧動作,并具有抽象的、概括的、象征性的意義。將各種動作在各種場合用來概括和表達一種各種情感,富有極強的欣賞性。
舞蹈作為人類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從其本身來講,有審美、抒情等的功能。在喪葬儀式活動中,也因舞者跳舞的目的而在喪葬儀式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布依族人民在靈魂不死的影響下,依照現實世界虛構出了一個神仙圣地。生活認為靈魂與自己一樣喜怒愛樂,有情感、有意識。活者喜愛歌舞,死者也喜歡,所以悼念死者要舉行歌舞活動,以來娛樂死者。以求得死者亡靈的保佑。在黔西南貞豐、興仁、興義等地,用于喪葬儀式的《殯亡經》中就專門有“溫”的部分。“溫”,布依族音譯意為“歌”的意思,是布摩晚間坐在靈魂前的祭桌旁分為兩族的對唱,對唱的雙方在唱的過程中都把對方假設為亡靈,希望達到娛悅亡靈的作用。
《樂記》中所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旎,謂之樂也。”布依族人看來,親人溢然長逝是一件悲痛之事。觸之于心便發之于悲歌,動之于形變便成為舞蹈。在喪葬儀式中,人們手持雙鈸有力的舞動,銅鈸相擊發出震入心魂的聲響,強烈的聲效可以傳達到“仙”界,足以震懾、驅逐惡鬼,使亡魂順利到達祖先居住的地方。舞者,時而低頭伏下身軀,時而猛擊雙鈸,整個舞蹈氣勢猛烈,使人們的情感得到宣泄,愿望得到滿足,信仰得到了強化。
布依族的村寨是以族為單位的聚居區,整個村寨基本是同姓同宗、有血緣或親戚關系的家族,參加喪葬大事的人也都是全寨或臨近村寨的,甚至不請自到,而且整個家族都要把喪葬當作自己家里的事,積極、主動地承擔相應的工作。如此之下,加強了家庭成員以及鄰里之間的頻繁往來,促進了情感交流。布依族喪葬儀式活動成為了一個整個宗族的聚會活動,從報喪、下祭、下壙、扶喪等過程都要舉行一整套儀式活動,這些活動都具有增強民族的自我意識,加強團結,增強宗教凝聚力的功能。
打鐃鈸舞蹈最初原生形態的做法,并逐步儀式化,終于形成了一種強身健體、祭祀祖先為一體的民族體育,從本質看,它更多放映了人與自然力的關系和人與自身力量的朦朧認識。在鬼魂觀念的支配下,布依族人幻想出的鬼魂世界。要是有鬼做崇須請布摩來驅趕解除。《打鐃鈸》舞蹈的第二段就是明顯驅鬼的,如“提、打、掃、捆鬼、大功告成等動作,主要就是為了驅逐惡鬼,幫助亡靈順利升入“仙”界,保佑世人幸福安康。布依族人試圖通過這種儀式化的身體活動,實現自身與鬼神之間的交流、互滲,從而獲得某種神秘力量之間的交流、互滲,從而獲得某種力量,結果或實現某種角色的認同。
“人文”是人類所秉承的基本精神品格與本質存在內涵,它充分強調人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及其文化的品格與傳承,它以生動的人本主義光輝,在人與自然、自我的交響中,不斷探討生命的存在與意義。舞蹈原本就是我們的祖先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表達途徑,被稱為與神靈通話的語言。當布依族人們在喪葬儀式上采用“打鐃鈸”盡情歡娛時,祈禱與驅鬼避邪之中表達著他們的尊嚴、愉悅乃至本真存在的人文主義光輝,他們的精神品格與人文價值也就充分得以展現。
對于布依族打鐃鈸舞蹈的文化傳承與保護,須從以下兩個層面來進行實施:一是,把打鐃鈸舞蹈作為一種產業,使其進入市場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產業來發展。二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對“打鐃鈸”舞蹈進行保護。
從打鐃鈸舞蹈中提煉出具有本民族特點的舞蹈動作元素,在保持布依族舞蹈原始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和創編出適合舞臺表演的打鐃鈸舞蹈,構建產業化模式,它不僅同時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又能帶來經濟效益,并為下一步的繼承與發展奠定基礎。
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建立民族文化旅游村,把“打鐃鈸”舞蹈置于布依族民俗旅游項目中,通過講解員的解說使外地游客增加了對布依族的風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文化風俗的了解,促進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
喪葬舞蹈作為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受保護,對于民族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是一項長期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務。我們需要采用以下的方式和途徑來進行。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是搶救和保護的關鍵所在,自然傳承,啟動傳統藝術傳承人的保護,建立無形文化博物館,學校教育傳承方式,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
[1] 謝山.論布依族傳統文化對布依族傳統體育的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2007,27(6):116-119.
[2] 楊昌儒.從喪葬儀式看布依族的生死觀——一以關嶺布依族為例[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8(2):56-59.
[3] 王世斌,于秀梅,劉靜,等.談談體育舞蹈特征[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6):66-67.
[4] 楊媛.布依族葬禮及其思考[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3):58-60.
[5] 羅麗娜.試論原生態舞蹈的人文價值[J].大舞臺,2007(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