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靜然
(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4)
國務院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1990)》第二章第九條明確指出“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至此體育課作為升學考試的科目以條例的形式被明確下來,使體育成為選拔合格畢業生人才的條件之一。體育中考考試實施后,不僅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還大大提升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并保證了體育課的正常進行。大多數實行體育中考的學校,即使在緊張的復習考試期間,也不會讓體育課停上,更不會出現文化課占用體育課的現象,而在課余活動時間,學生也會抽出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促進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初三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實施體育中考的實際意義不僅僅是局限于體育考試的成績,本著貫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在注重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體育中考是在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應該是標本兼治,能保證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并能對素質教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在體育中考“指揮棒”的作用下,“應試教育”悄然而來,體育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練什么,一味的追求高分數,使體育教學變成了應試教育的產物。而當前形式下,體育如果不成為升學考試就不會被人重視,一旦成為升學考試便會悄然無息的進入應試教育的模式中。應試教育為何而來,怎樣才能摘掉體育教學應試教育的“帽子”。
由于體育成績是同文化成績一并計入中考總成績中,因此,上到學校領導,下到教師、學生都加大了對學校體育課的重視程度,很多學校針對中考體育課的實施提出了一些相應的要求,初三年級的體育課要把中考測試的項目全部貫穿于課堂之中,與中考無關的體育項目一概不上,對文化成績優異的學生體育教師要著重指導;而初一、初二的體育課也要適當加入中考測試的項目,把初中體育教學拋在一邊,以保證學生在體育中考時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從此,體育就課成為,為中考而上,為中考而練,片面追求分數,完全脫離正常的教學大綱,體育教師也不用備課、不用寫教案,他們之間只以分數論英雄的應試教育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完全背離了實施中考體育的初衷,存在很多的教學誤區:(1)“考什么,練什么”,學生在體育課上重復練習中考體育的那三項,雖然大多數能獲得滿分,但是除了考試之外的項目,他們一概不會,如:初中畢業后,學生看到跳馬腿就發軟,上得了單雙杠胳膊卻沒有力氣支撐,對球類運動了解的少之又少等。由于中考體育的應試教育使得學校體育課向學生傳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能的作用下降,長此下去會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嚴重影響學生今后的體育學習。(2)把體育課當成“訓練課”,為了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考試技能并取得好的成績,每節課讓學生重復進行高強度枯燥的訓練,只注重體能訓練而忽視動作指導,使學生承受了超越極限的運動強度和負荷,不利于學生身體發育,對學生的身體造成了重大傷害,如:很多學生臨近體育考試期間,由于身體疲勞,在運動中崴腳、腿部拉傷、小腿脛骨患上了骨膜炎的現象頻頻發生,體育成績明顯下降。這完全違背了新課標中“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興趣,注意個體差異”等理念,重視身體練習而忽視了情感意志和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失去原本對體育學習的興趣,造成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這些都是不科學的,易對學生造成傷害,與體育中考的目的背道而馳。
現階段體育中考是十分必要的,但面對這種應試教育的誤區,體育考試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要改變這些錯誤的認識,擺正初中體育教學的位置,為此提出一些對策。
體育中考的決策層應針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項目,全面設置體育中考項目。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單純的中考三項是不能滿足學生身體素質全面的、均衡的發展要求。因此,體育中考的測試項目應包括體育教學的基本內容,如:田徑、足球、籃球、基本體操等,充分滿足學生力量、速度、靈敏、耐力、柔韌五項身體素質的均衡。在考試內容設置上可采用必測項目和選測項目,選測項目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也可采取隨機抽取原則,學生抽到什么就考什么,雖然這加大了考務者的工作量,但這樣可以讓學生認真學習每個項目從而達到一專多能的目的,這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
強化體育中考的重點在“育人”不在于“考試”,考試只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手段之一。領導層要明確“滿分并不等于健康”,體育考試的重點在“育人”,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運動中體驗到滿足感,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領導層還要做好監督工作,針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來管理學校體育的開展情況,明確體育教師的教學目的,對違背體育教學規律的教師及時糾正,引導教師上好體育課。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應試教育的“訓練”模式轉換成“活動健康”模式,體育考試重在促進學生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體育教師與校領導之間,體育教師之間不應以成績論英雄,體育分數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學生身體素質的好壞,也不能反映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手段有多高明。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平等對待學生,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規律和生理、心理特征,區別對待,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較多的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對學生的平時表現給予及時的評價。
初中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初一、初二年級是基礎,在初一、初二年級的常規課教學中,是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最佳時機。在基礎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初中一、二年級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學習,為之后的體育教學做鋪墊。教師應采用分組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并逐漸引導學生喜歡各種體育運動項目并喜歡上體育課,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體育學習。
課程安排在體育教學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因此科學合理的課程安排,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創設寬松的教學壞境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挖掘新的教學資源。課程的導入部分要新穎,帶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一節體育課能成功的進行下去。而在課中應巧妙的貫徹一些小游戲、小活動,來收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繼續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以防20min后學生就開始出現走私現象。
對初三這一學年,由于體育中考的需要,對學生的技能、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使學生能達到中考的要求,同時又不失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教師在組織課程活動時,應通過各種不同的手段來淡化考試氛圍,讓學生的體育學習變得有趣,如分組比賽法、互相幫助法、模擬考試法等等。
單純的體育中考測試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體育學習情況的好壞,如:有些學生在體育課上很努力的練習,在課下也經常抽時間鍛煉,但是由于自身條件的問題在體育中考時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而有些學生各項身體素質協調,在課上并不用很努力的練習就能拿到滿分。因此,體育中考的成績應與學生平時體育學習的表現(包括體育學習態度、體育參與、體育鍛煉的科學性等)直接掛鉤。
對初中生來說,光靠課堂上的時間來學習掌握運動技能難度有點大,還需要課下的不斷努力,但面對應試教育升學的壓力,學生很難有時間在課下自己去真真正正的鍛煉一會兒。因此,學校應響應國家教育部推行的“陽光一小時”活動,利用課外體育活動,強化學生的鍛煉意識,確保體育鍛煉的時間,為體育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今體育的“應試教育”日趨嚴重,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體育中考從應試教育的“指揮棒”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己鍛煉的“引導棒”應從決策層、領導層方面著手改進,與教育改革相結合,與基礎教學和平時鍛煉相結合,才能逐漸摘下體育應試教育的“帽子”。
[1]朱建紅.常州市體育中考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6(12).
[2]張震偉.體育中考下的體育教學誤區與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08,7(9).
[3]金紀東.體育中考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運動,2012(36).
[4]趙興武.對體育中考的幾點思考[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1.
[5]張磊.初三年級學生體育中考改革后的現狀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