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張春桃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新時期里,我國的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人口的老齡化加劇,高校生源不斷萎縮,高職院校的生存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再加上不斷變化的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招生和就業兩大進出口,要想鞏固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半壁江山,高職課程的改革建設迫在眉睫。針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目前的體育教學狀況,本文將在以下方面對該校的體育教學課程建設進行探討。
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為例,由于高職學生在校時間僅為3年,以培養學生基礎技能為目的的專業課程設置比例高,因此,體育類的公共課程比例被壓縮至1年,甚至不能滿足人才培養方案中72學時的規定,這是在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校教育對體育教育的忽視導致體育教育的發展嚴重受阻。以下現狀,是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為例反映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狀況。
我國的高職院校,大部分是由原來的幾所中專學校合并而成,因此,體育教學目標仍然停留在原有中專的教育目標上,并未按照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而改變和調整。新時期高職體育教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從事體育運動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實現終身體育目標。
高職體育教育的教學目標不改變,直接導致教學觀念與方法的嚴重滯后。在全國高校體育改革多年后的今天,一些高職體育仍然沿用著陳舊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傳習式”、“灌輸式”,不分項目“一把抓”,教學內容“大而雜”,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體會不到快樂,自然不會主動學習,更談不上興趣的培養,這與終身體育教學目標相去甚遠。
高職院校對體育課程的忽視,也導致了體育教學中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的嚴重不足。單純的田徑運動場和籃球場已經完全不能滿足高校體育教學的需要。隨著眾多新興體育項目的蓬勃發展,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也應隨之進行調整,例如羽毛球、網球、健身操、舞蹈、跆拳道等。高職院校大部分都滿足不了這些運動隊場地的需求,對體育教師的業務培養和知識更新也脫節,體育教育管理工作沒有一套激勵機制,這些都是制約高職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遵循著過時的教學目標,使用著陳舊的教學模式,缺乏有力的教學條件保障體育教育研究自然困難重重。高職體育老師,缺乏合理的激勵機制,缺少新鮮的血液補充,沒有足夠的培訓機會,使老師們進行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始終不高,更談不上實踐經驗的總結。
針對以上現狀大致可看出,體育教學在高職教育中的低位被嚴重置換,甚至成為學校整體教學中的一塊“雞肋”,其作用和價值被完全淹沒。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有很多,大到高職教育體制,小到老師個人素養,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體育教學課程設置已經完全落后,教學方法和模式早已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發展所需,不能達到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最重要目的,更不能達到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愛好的最終目的。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低位是不可動搖的,而高職體育則背負著更多的責任。除了達到基本的強身健體作用,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外,更重要的是高職體育教育應該能滿足不同的職業需求對就業者生理和心理上的要求。例如,對長期站立勞作者下肢力量、耐力、堅韌性格的鍛煉的培養都可以通過體育課堂來實現;社交行業的工作者可以通過體育課堂中形體的培養鍛煉氣質和精神風貌等等。
體育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的組成部分,背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任,應與時俱進,緊跟教育改革的大步伐,不斷研究改革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下針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來探討體育課程建設的各個方面。
根據高職體育的教育目標,體育課堂除了必須的基礎運動項目,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需求加設不同的教學內容。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的專業設置為例,機械系的學生多以一線生產勞動者為就業對象,因此,針對此專業的學生應教學內容中安排適當的耐力性運動項目,如中長跑等;安排適當的下肢力量鍛煉項目,如跳躍、短跑等;各個專業學生都需要培養團隊意識和進取精神,可在教學內容中加入素質拓展訓練等。
體育類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設置應根據各自學校特點進行調整,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為例,體育課程應劃分為綜合實踐類課程,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設置不同的體育課程。如經貿系應開設形體課程,軟件系應開設體育保健課程等。
體育課程的學分也可根據不同專業做出相應的調整,應在保證基本的身體素質練習的基礎體育課程基礎上再開設相應的專業所需體育課程。因此,學時分配應大幅度提高,不能盲目地統一規劃為72學時。體育課程的安排順序也可根據專業需要來制定。
摒棄落后的教學模式,采取新穎的、適合專業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例如分組教學、情景式教學、討論教學、激勵教學、合作教學、學生為主導等等。例如藝術類專業學生缺乏運動興趣,課堂積極性不夠高,因此應采取激勵式和分組合作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課堂所需效果。
合理的評價機制是促進體育教學良性發展的基礎。舊的體育教學評價不能達到以上的目的。因為以往的教學評價是以測試學生對競技運動達標的程度和掌握技術的程度,并不能客觀反映影響課堂教學結果的具體因素。應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手段。
通過教師、學生和學生間的互相評價,使課堂中心變成多元、靈活型態,促進學生自主獨立的發展;學生在互相評價、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學會了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激勵、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也學會了合作意識,并在合作中發展。與此同時,學生通過各種評價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從而促進了人格的發展。
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也很重要,學校應采取最佳的方式收集學生對老師的真實評價,并將客觀事實反映給教師,對教師采取最有效的督促方式。并在體育公選課的模式下,公開任課教師信息,采取學生自主選課的方式,讓“哪里有學生,哪里才有課堂”真正付諸于行動。
[1] 王嶸.新時期高職體育教育的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7).
[2] 張德生.新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