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傳剛)
中國社科院1月7日發布的《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總體信任指標進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線”。人際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而群體間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表現為警民、醫患、民商間等許多主要社會關系間的不信任。社會總體信任指標為何會降至如斯此之低?如何提高公民信任度?《深圳特區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匡賢明,他說,要重建社會信任,提高社會信任度,關鍵在于制度變遷要適應社會需求與社會預期。這就要求改革不能有倒退,不能讓社會感覺到要退回到傳統體制中,改革要有大的進展,要在一些關鍵的制度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第一,推進以公開透明為重點的政府轉型。要建立起社會與政府之間的互信,基本條件是政府要公開透明,包括財政預決算要公開透明,納稅人交的錢怎么用、用的效果如何,都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說明。連人大代表都沒辦法看懂的財政預決算,長此以往,不可能真正獲得社會的信任。第二,在關鍵領域改革上要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反壟斷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兩項。這既涉及可持續增長的問題,更涉及社會公平公正的構建。一個公平公正沒有得到制度保障的社會,很難有真正的信任。社會領域的改革也要加快推進,包括利益表達與利益訴求的體制機制構建。第三,推進社會啟蒙。這是一項長期的重大任務。社會啟蒙的核心是打造有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現代公民,通過啟蒙運動,擴大社會公約數,形成社會信任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