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陵川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郭龍龍
在我們縣領導干部“訪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訪活動中,我聯系的是楊村鎮的楊村、池下村、嶺北底村等10個村。從3月中旬開始,我先后6次來到楊村鎮,與村干部和黨員群眾座談,實地調研村上產業發展,入戶走訪困難黨員和困難群眾,調查了解村里各方面的情況,感受很深。
楊村是一個黨建老典型,從1990年被譽為“全省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面旗幟”以來,村黨支部始終把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推動,確保了典型之樹的長青。如今,村兩委干部還在一如既往地堅持著早、中、晚一天三簽到制度,這也是全縣唯一的農村干部實行簽到的村。因為有了黨組織的引領,村集體所辦的每一件實事都真正落到了實處。近年來,村集體先后投資1600余萬元建成楊村寄宿制小學,投資500萬元開發建設了開元街,投資120余萬元給全村830戶安裝了太陽能,投資2000余萬元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引資上億元,興建起興源河精鈣、豐茂蔬菜、鑫康飼料、五色土健康產業等10余個大型民營企業,吸納本地剩余勞動力500余人。201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6924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1503元。
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是楊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都能得到長足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這一點,在我所走的北冶村、太和村、泉頭村、嶺北底村、池下村等村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調研中我還了解到,發展較快的村,還在于有一個好帶頭人和一支比較穩定的農村帶頭人隊伍,像楊村原任支書吳文忠一干就是28年,繼任者楊六平已是連任第三屆了;泉頭村支部書記付保國和池下村支部書記王牛鎖,任職分別達到了20年和26年;嶺北底村支部書記張志勤盡管只有42歲,但當村主干已經14個年頭了。而有的村發展不快甚至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干部換得較快,缺乏連續性。這也應了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由此我想到,鼓勵村干部連選連任,既是農村穩定發展的基礎,也是下屆農村兩委換屆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東堯村41歲的村民郝書亮養豬已有10多個年頭了,目前存欄有100多頭。每次見到他,他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總感覺他身上有股用不完的勁。從一開始的十幾頭豬起家,到現在要擴大養殖規模,郝書亮幾年來的積蓄都投入到養殖上,新建的兩千頭養豬場今年秋天就能完工,難怪在他的家里看不到一套像樣的家具,只能坐在床上和他攀談。談到今后打算,這漢子靦腆地笑了,“對咱們老百姓來說,不知道實現中國夢是個甚樣子,但增收致富多掙錢就是我們最大的夢想。”談到眼下的困難時,他非常坦誠地說,投資得120萬,還缺不少資金,問我能不能幫助在銀行貸一部分。據我了解,信用社的小額貸款每次最多只能貸5萬,其他銀行對于農戶貸款的很少,數額也很小。對于像郝書亮這樣想發展壯大產業的農戶來說,這點資金遠遠不夠,這是農村產業發展中的一個現實問題。
通過調研走訪我發現,當前農村增收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條是傳統種植。10個村有耕地1.6萬畝,人均不足1.4畝,以種玉米為主,畝均收入1000元左右,主要靠50歲以上不便外出的老年群體耕種,純粹種地的家庭一般都比較貧窮。第二條是搞養殖。在東堯村像郝書亮這樣的養豬戶還有7家,另外,村上還有3戶養兔的、2戶養羊的和1戶養雞的。陪同的村委主任崔水元說,在這些養殖戶的帶動下,村上想發展養殖的人家還有不少。在調研中,我粗略統計了一下,這10個村搞養殖的攏共有50多戶,還有60多戶搞蔬菜大棚和食用菌種植的。這些種養戶家庭相對來說都比較富裕。第三條是外出打工。平均每個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在外打工,這些家庭收入一般來說處于村里中等偏上水平。
靠出蠻力氣只能養家糊口,靠智慧膽識才能發家致富,這是我對農民增收的一點粗淺認識。在走訪中我聽到村干部和群眾說得最多的就是“增收”二字。是啊,增收增收,這是各級黨組織一直在著力破解的一個難題,這又何嘗不是每個老百姓心中永遠的夢想呢!
在農村,老百姓的幸福就是把眼前的愿望變為現實。對于愿望,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想法。泉頭村的牛永富、李思老兩口,一個患有高血壓,一個半身不遂長年臥床不起,長期吃藥就是家庭最大的開支,雖然有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但是缺口依舊較大,導致生活比較困難,兩個兒子在外打工能補貼一點,但老人不愿拖累兒子,對于他們來說,“上級政府”能給個低保戶,就是眼前最大的愿望。東掌村今年組建一支女子軍樂隊,由24名家庭婦女組成,她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和楊村的女子軍樂隊一樣“風光”,誰家辦事都愿意請她們。池下村集體規劃建起一個新村,統一鋪設了下水道,實現了綠化亮化硬化,對于有能力修新房特別是孩子要娶媳婦的家庭來說,他們巴望的就是也能成為新村一員,因為新房子就是農村娶媳婦的招牌。楊村正在規劃建設一個108戶的住宅小區,與之臨近的泉頭村、喬山村、太和村等村有50多戶村民報了名,對于他們來說,早日喜遷新居不但能解決冬季取暖問題,更是實行農村城鎮化后的一種身份象征。在西掌村、嶺北底村,村支書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爭取到新農村建設推進村名額,好為村民辦更多的實事。
近年來,隨著黨的各項惠民政策特別是“新的五個全覆蓋”的落實,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吃的磨河水(陵川縣城用水)、種地有補貼、看病能報銷、健身有場地、水泥路鋪到家門口、老人領上了養老金,民生作為保障幸福之本,在惠及更多群眾的同時,如何解決好不同利益群體的民生問題,是新形勢下各級黨委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
北冶村是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范麗霞的下鄉住村聯系點。兩年多來,范麗霞不僅幫助北冶村支部由后進轉化為先進,還協調解決了村上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中的資金、物資、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難題。支部書記秦艷偉是一名大學生村官,每次見到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絕不能給范部長丟臉敗興。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從去年開始,他和村兩委干部一道建起4棟黃貝木耳種植大棚,承包給4戶村民種植,而他則發揮自己的優勢,免費為承包戶提供種植技術和管理、銷售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
實現戶均三只羊,這是東掌村支書牛存龍時常掛在嘴上的致富目標。東掌村共有215戶,834口人,耕地1200余畝,人均不足1.5畝,群眾有搞養殖的傳統,但都是小打小鬧的零星散戶,形不成規模,“豬快養豬,羊快養羊”的跟風心理和急于致富心態,往往造成的結果是,自家的豬羊養成了,市場疲軟了,反而掙不了多少錢,想擴大規模,投入大風險大顧慮也多。如今,由村集體籌資和村干部墊支30多萬元的養羊圈舍已經建成8棟,千只養羊園區已初具規模,優先讓群眾承包經營,計劃6月份投入運營,羊的品種是從山東引進的波爾山羊。為了驗證能不能養成,支書牛存龍去年秋季就從山東買回5只羊,放在自家的院里飼養,我看了,效果很是不錯。我想,有了牛存龍的先行先試,有了村集體做后盾,東掌村實現戶均三只羊的目標就不再是夢想。
類似北冶村、東掌村“集體搭臺,群眾唱戲”模式的還有太和村,現已完成“雙千只”規模養殖園區圈舍建設;泉頭村引進河南客商盤活集體閑置資產二硫化碳廠,鼓勵村民發展生豬養殖;東堯村今年集體栽種核桃林100畝,目前已發包給20多戶村民。據我所知,這些村都已成立了種養合作社,由村干部兼任社長,集體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提供技術服務,讓群眾在小風險里得到大收益。這種模式,對于陵川245個貧困村來說,或許可作為今后政府扶貧的一個方向。
為群眾解決小問題,提供小服務,村里基本能保持不亂,這是小穩定;為群眾發展產業解決致富奔小康的大難題,這是大服務,有了大服務,群眾的心才安,這是大穩定。這是我在和村干部的走訪座談中悟出的一個道理,對于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來說,同樣也是如此。坐在辦公桌前,翻著走訪時征求到的200多條意見建議,我忽然對“訪知解”有了一種更為深刻的認識。省委開展的“訪知解”活動,對于近年來開展的各項活動,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既是對創先爭優、純潔性教育、下鄉住村等活動的延續、拓展和深化,也是對即將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積累經驗打基礎,更是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具體舉措。作為一名組織部長,首要的就是盡好組織者的職責,強化督促檢查,確保活動效果。同時,作為活動的一名實踐者,更要帶頭常接地氣攀窮親,用自己的親歷親為,為全縣干部作表率。而開展“訪知解”活動,訪民生、知民情是基礎,解民事才是根本,對于貧困村占66%的陵川來說,更是如此,群眾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不論是民生問題還是發展問題,都需要我們各級干部撲下身子轉作風,在深入基層一線中解決實際問題,在服務群眾中樹立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